一定得去最好的牛校
找NOBEL得主
去就得去最高档次的LAB
发文章IF最低也得20
什么NATURE呀,SCIENCE呀,CELL呀
能发的全给他发上
LAB外边有图书馆,LAB里边有最高级的设备
实验台边站一个PHD学生
戴眼镜,特学究的那种
老板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
may i discuss it with u sir
一口地道的牛津剑桥腔儿
倍儿有面子
LAB里再建一AFM,设备用VEECO的
一年光TIP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P4实验室,二十四小时运转
就是一个字儿――贵
每天的维护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同学不是发NATURE就是发SCIENCE
你要是发一pnas
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发这样的PAPER,一个数据得做多久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年多吧
两年多?!那是准备实验
四年起
你别嫌久,还没重复
你得研究PHD的实验心理
愿意花两年做一个实验的PHD
根本不在乎再多做两年
什么叫优秀PHD你知道吗?
优秀PHD就是
做什么东西都做最热的,不做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RESEARCH的口号就是
不求最好,但求最热
参考资料:http://club.china.alibaba.com/forum/thread/view/38_***********_.html||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5/03/aa***********_1306050304047.jpg
如今,“博士”一词在我国代表着高级学位。这个名称虽然沿袭了千百年之久,然则,在古代,“博士”的含义与今日不同。
“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有“公仪休者,鲁国博士也,以高等为鲁相。”
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到了唐朝,把对某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而宋朝,则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据《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秦始皇时代,由于独裁残暴,引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农民军攻城占府,消息传到了皇宫里,荒淫无能的秦二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众皆奏说,应该赶快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可是唯独叔孙通这个人发现皇帝脸色不悦,于是便见风使舵低声恭维地说,皇帝英明,仁爱四方,威严可敬,那些犯上作乱者成不了什么气候,这事何必惊动皇上呢?皇帝听了叔孙通的话,更加狂妄高傲起来,把提建议的人抓起来,而对叔孙通大加奖赏,并晋升他为“博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