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效,同《孙子兵法》一样是战争的一般准则,通用性很强,只要灵活运用,对战胜装备先进的敌人大有好处!
顺便说一句,《三在六计》与《孙子兵法》主要讲战略的,而现代军事中主要是高科技武器的应用较多,主要影响战术的实现,对战略影响不大,两者属于不同的层面
中国的‘三十六计在今日的战争中是有效!!!!
伊拉克战争中的“三十六计
擒贼擒王。
战争开始的第一“炸”就是针对萨达姆去的,美国人毫不避讳地称之为“斩首行动”。在以后的战争中,美国继续一方面运用侦察监视系统,从卫星、飞机、舰船到地面侦察设备和特务间谍,全面搜集光学、语音和电子信息,追查以萨达姆为首的伊拉克********人的行踪,然后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方********人藏匿之地进行“点杀”,即使情报有误,大量误伤平民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发动“影子战争”,由美国中情局准军事部队和美军特别作战部队组成的秘密暗杀小组在巴格达等伊拉克若干城市活动,首要目标是萨达姆,试图用一颗子弹或一枚汽车炸弹结束战争。伊拉克战争后期形势急转直下,巴格达不战而败,据说和萨达姆被美国炸伤或炸死有关。
借刀杀人。
此计是指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曹操后来也利用蜀吴矛盾,借吴国之手除掉了劲敌关羽。在这次战争中,美国支持伊拉克反对派和库尔德人,用的正是此计。还有,在“斩首行动”后,美国媒体十分迅速而详尽地报道说,是伊拉克内部有人向美国透露了萨达姆的行踪。这样做,显然是为了让萨达姆对周围的人产生猜忌,制造混乱。据说,萨达姆找出并枪毙了三名“内奸”。兵不厌诈,虚虚实实。以美国的智慧和美国严格的战时新闻管制来看,不会如此“泄密”,美国很可能在“借刀杀人”,利用萨达姆的多疑和惊慌除掉其左膀右臂,相反美国的情报来源早已被秘密保护起来了。
打草惊蛇。
美国在此次战争中,自恃超强,没有采用“闪电战”的战法,使伊拉克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由于“打草惊蛇”,战争初期美英军队受到较大挫折。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由于伊军吸取了在海湾战争期间遭到重创的教训,在美英军空袭前即迅速藏身到地堡和掩体中,使美英空军很难发现和打击。对此,美英军战机在地面部队配合下,采取“打草惊蛇”战法:首先由地面部队发起小规模“挑逗行动”,等到对手实在“压不住火”,从掩体中杀出来后,立刻呼叫空军迅速抵达作战地域,进行猛烈攻击。这种陆空“反向配合”的战术非常有效,使守卫伊首都东南和南部大门的共和国卫队“巴格达师”以及“麦地那师”都因此遭受了重创。美军在总攻巴格达前,派遣一支坦克部队突入巴格达市区,游荡一圈又撤出,其实也是在使用“打草惊蛇”之计,意图让伊军兵力、火力部署暴露,以便总攻时预先打击。
树上开花。
原义是指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绸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的一样,难辨真假。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力量比较小的一方,可以借各种因素制造假象,虚张声势,使自己的阵营显得强大。这次战争中,现在已经知道,在美军攻入巴格达前,伊拉克已基本没有抵抗力,但伊拉克********人为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一直在“示实”、“示强”,当时迷惑了全世界很多人包括很多专家的眼睛,美军面对一座空城也是迟迟不敢总攻。伊拉克的“树上开花”之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萨达姆频繁在电视上露面,谈笑自若,显示自己及整个********层都很安全,稳定了军心民心;二是战前广泛散布消息,称巴格达有座地下城,构筑了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并储存了半年的抵抗物资;三是全民皆兵,战前发放了大量枪支,每个伊拉克家庭几乎都有枪支,就连几岁的儿童也会拨弄几下;四是利用美英军认为其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心理,在战争后期,有意让在西方有“炭疽夫人”之称的阿马希露面,使美英军着实恐慌了一阵;五是精心策划宣传战,伊拉克宣传部长萨哈夫定时举办新闻发布会,播放有真有假的录像(如称农民用老式步枪打下直升机),公布夸大或缩小的数字,进行煽动性的宣传,多次扬言要给美英军致命一击,伊拉克这些虚张声势的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给其支持者增加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美军的决心,迟滞了美军的行动。
走为上。
语出《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有报道说,萨达姆在战前从伊中央银行提走了10亿美元现金。现在看来,萨达姆之所以未炸桥梁、大坝、油田,最后也未使用生化武器,除了有“炸了、用了也阻挡不了美英军”和“关门捉贼”的考虑外,可能还有便于隐遁和东山再起的打算。以萨达姆的性格和实力及当时形势来看,萨达姆降不愿意,和不可能,只有“走为上”。巴格达未发生像巴士拉、乌姆盖斯尔等地那样的巷战,可见萨达姆的“走为上”是早有预谋,不是临时决定、仓皇出逃。由此不难预测,美国要想抓住萨达姆,彻底控制伊拉克,可能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那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