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为什么到二野工作?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我军的成长发展史上,历来是反对单纯军事观点的。我军的每一次扩充,每一次大的战役的进行,都伴随着根据地建设的问题,没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就没有稳定的兵员来源,就没有后勤给养基地,就无法解决伤病员的疗养问题,就无法得到民兵等半军事组织在情报传递、对敌骚扰等方面的配合,一句话,军队的扩大和发展,必然伴随着根据地建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研究战争史时只看到了几场战役,而看不到军队背后的根据地问题,看不到根据地因素对战役组织和成功的作用,那就是对中国革命史的无知。

在解放战争中后期,我军共有5大战略区,其中一野(前身是西北野战军,为方便起见,不再细究名称问题)背后依托的是陕甘宁根据地,一野为什么能连续取得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的胜利?彭总的英明指挥固然重要,但一野是在自己家的地盘上作战,处处耳目灵,不虞后勤工作,这是一个重要条件。

华野的部队依托的是华北解放区根据地,看看杨得志的回忆录中关于清风店战役的记述。没有根据地的依托,战役的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军队越是扩充,战役规模越大,根据地对战役的制约作用越是凸显。

三野依托的主要是山东根据地,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山东内线兵团为什么节节胜利?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根据地作战。陈毅粟裕指挥的莱芜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根据地因素无一不起着重要作用。

四野的根据地是建设的比较晚的,但是花了大力气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东北根据地建设时期我党派出了多少得力干将:林彪、罗荣桓、彭真、陈云、李富春、高岗、林枫、黄克诚、肖劲光、刘亚楼、陈光、肖华、肖克、程子华、吕正操、周保中、、、、、、不用拿出山东及晋察冀根据地派去的干部和部队的人数,仅仅是看看东北局的领导力量之强大,说东北局是半个党中央也可以,全国各解放区的最高领导层那一个可以和东北局媲美呢?东北根据地建设好了,后来的大规模战役才有了成熟的条件。

刘邓及陈谢大军开拓的中原新解放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呢?严重缺乏地方干部,地方政权建立不起来,部队分散做地方工作,粮草筹集困难。部队后勤供应的困难,严重制约了部队扩充兵员,影响部队士气,使得2野无法以集中大兵团作战的模式去组织较大战役,甚至解放区财政到了崩溃边缘,部队缺吃少穿。这就是1948年5月份之前的中原解放区的现实状况。几十万的部队,没有一个象样的根据地做依托,怎么能保证战斗力?这是当时2野和其他方面军的区别,是2野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中国革命面临的最后最大的困难,邓小平和毛泽东都看到了这一点。刘邓一再向中央请求援助,主要是请华东野战军华东解放区及晋冀鲁豫老解放区援助,请陈毅邓子恢等华东方面的人去帮助,请华东方面派遣地方干部去建设根据地。这就是陈毅1948年5月去2野的背景。其实说是去2野,不如说是去中原局更准确。当时军队和地方领导班子几乎可以说是一体化。

其实当时远不是只去两个领导人的问题,陈毅和邓子恢是在濮阳带了4700多名已经经过培训的地方干部去的。陈毅不是去单纯帮助刘邓进行军事指挥而去的,我们知道,陈毅不是什么单纯的军事干部。陈毅和邓子恢及近5000名得力干部的进入,使得中原解放区建设局面大为改观。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