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长喙壳菌是什么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甘薯黑疤病

症状 又称甘薯黑斑病。生育期或贮藏期均可发生,主要侵害薯苗、薯块,不为害绿色部位。薯苗染病茎基白色部位产生黑色近圆形稍凹陷斑,后茎腐烂,植株枯死,病部产生霉层。薯块染病初呈黑色小圆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轮廓明显略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状物,后生黑色刺毛状物,病薯具苦味,贮藏期可继续蔓延,造成烂窖。

病原 Ceratocystis fimbriata E11is.et Halsted 称甘薯长喙壳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产生的子囊壳生在病斑的中央。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颈形的颈,内生梨形子囊,每个子囊中生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壁薄,呈钢盔状圆形,大小4.5—7.8×3.5—4.7(μm)。子囊孢子寿命较短,但在贮藏时对该病流行具重要作用。菌丝初期无色透明,老熟后变为深褐色,宽为3—5um,寄生在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隙。无性态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分生孢子由菌丝顶端或侧面的孢子梗上生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筒形至棍棒状或哑铃形,两端多

平截,大小9.3—50.6×2.8—5.6(μm)。孢子形成后马上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孢子,如此产生2—3代后形成菌核。也有的在发芽后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暗褐色,椭圆形,有厚膜,大小10.3一18.9×6.7一10.3(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厚垣孢子或子囊孢子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中越冬,也有的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中越冬,成为翌年及第3年的初侵染源。病菌能直接侵入幼苗根基,也可

从薯块上伤口、皮孔、根眼侵入,发病后再频繁侵染。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重茬地或多雨年份易发病,窖温高,湿度大,通风不好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入窖种薯认真精选,严防病薯混入传播蔓延。(2)种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孢5分钟。(3)薯苗实行高剪后,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浸苗10分钟,要求药液浸至种藤l/3一l/2处。(4)选用抗病品种 如晋薯6号、鄂薯2号、湘薯15号、遗190甘薯、鲁薯2号、鲁薯3号、鲁薯7号、北京553、济薯10号等。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