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内脏腑、四肢、五官、筋骨、皮毛、血脉等,都依靠经络来互相联系。经络分布于体内、体表、错综联络。经络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别络、外络等。经络是"真气"运行的通路,它起着行气血、通阴阳、养脏腑、润筋骨、利关节等作用。从而使人体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气功锻炼与经络有密切的关联。通过练气功,可以体会到气血在经络路线上走动的感觉。另外,气功锻炼通过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和呼吸锻炼的鼓荡推动,可使全身经络中的气血畅通,而某些阻塞的现象,能够得到改善,经气亦随之充实,可达到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目的。"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必须保持畅通,人才不至生病。然而,经络的畅通又是依靠"气"的推却来实现的。气功运用意识来调节呼吸,通过呼吸锻炼可养练内气,又可促进内气的循环,内气的旺盛,经络就自然畅通。所以,气对疏通经络有重要作用。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经络学说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详见下表)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参考资料:http://www.huanghaitao.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