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东济宁的风味小吃,就不能不提起甏肉。甏肉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当年数"老咬口"家烹制的最为有名。"老咬口"名叫赵克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在自家院门口搭起席棚,专门经营甏肉和大米干饭。
"老咬口"甏肉有"四不卖":不到火候不卖;色泽不够红亮不卖;面筋入味不透不卖;过夜的东西宁肯倒掉也不卖。
"老咬口"甏肉干饭有几个特点:选料精,必须是鲜嫩薄膘的五花肉;投料准,对所用主料、配料,都严格过称下锅;主、配料还必须分别制作,不能混淆;烹饪时,必须用江苏宜兴产的深型砂罐——甏,不能用金属器皿。大米干饭也必须用无锡产的圆头米;用前先筛后簸,绝无杂物,凡半粒者全剔除;干饭必须蒸透,用水必须适量。
烹制甏肉时,须将肉条、面筋、剥皮熟鸡蛋、蒲菜头或白笋丁以及调料放在甏内煮熟,米饭在另一甏内煮熟。食时从两个甏内分别盛取甏肉和米饭,其大米干饭粒粒如玉,其肉色美醇香,堪称一绝。
甏肉精选新鲜猪五花肉或里脊肉配以传统特殊在中国传统的砂甏肉用木炭文火精心烹制而成的,猪肉色泽红亮,口感酥烂、清爽,肥而不腻,食者均感满口留香。干饭是选用山东济宁当地优质501大米在竹制蒸笼上蒸制的米饭,米粒晶莹透亮,似颗颗珍珠一般,口感清香甜爽。
历史渊源
甏: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甏肉:顾名思义,用甏盛放烹制的肉。甏肉起源,最早追溯于解放前夕,当时经营者以扁担挑着饭菜走街串巷,一头挑炭炉,一头挑饭,甏置于炭炉之上,此法可节约炭火,又使肉吃出一种别样风味。
现在的甏肉干饭,已经不仅局限在只有甏肉上了,又增添了几种特别的菜:“面筋肉丸”、“肉卷”、“豆腐块”、“鸡蛋”、“海带”等等,这既丰富发展了甏肉干饭,又更加适应了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但其中的“甏肉”上、“面筋肉丸”、“肉卷”等又是吃甏肉干饭必不可少的佳肴。
“甏肉”:大块是一个显著特点,肉肥而不腻,口味虽然单纯而美不胜收,似乎一种爽直压过一切花俏的感觉。
“面筋肉丸”:将肉用面筋紧紧包住,纯手工制作,面筋配合肉给人口感舒适的感觉。肉馅则是精心调制制作而成,自有一番芬芳,是很受欢迎的一道菜。
“肉卷”:由豆腐皮卷肉而成,本品除具有口味美,口感好的特点外,营养价值也很丰富。
另外,还有“鸡蛋”,“豆腐丝”,“豆腐块”,“四喜丸子”等,这些菜都放在盛有煮甏肉的老汤里面加热,之间互相影响,相辅相承自形成一种与分别吃大不一样的独特口味。
在各种美味汇集的今天,甏肉干饭仍然被极多数济宁人所钟爱,甏肉干饭也得到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济宁首屈一指的特色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