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气温逐渐变暖,时冷时热,人们的饮食和穿衣还不能完全适应变化,加上工作紧张,休息不好很容易“上火”。
“上火”在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唇舌肿痛、咽喉不适、疼痛。天气炎热干燥,过食辛辣煎炒食物,长时间讲话,也常常引起脾胃伏热、心火上炎,导致口腔溃疡,牙龈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口嗅、长青春痘等。
人们常说的“上火”,实际上属于中医辨证的热证范畴。当然热证还要区分实热和虚热,一般情况下所见的“上火”虚热证较多。常由于饮食起居不当引起,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也应及早治疗。
中药“降火”有其独特的功效。根据中医理论不外乎有“滋阴清热、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治疗原则,常用的如天冬、麦冬、玄参等为滋阴药;大黄、黄连、黄柏、石膏等为清热泻火药;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连翘、等为解毒消肿药。
由于“上火”的虚实不同,部位不同,脏腑不同,经络不同等还需具体辨证,所以正确的使用中药“降火”最好是请中医看看辨证,特别是女性朋友更不要乱用“降火”的寒性凉性药,以免治一经损一经。
认识“上火”,首先要区分“上”的是内火还是外火。
外火就是六淫外邪中的火热之邪,如在长夏(高温季节)从外界感染了因太阳光烤晒的暑气,引起身体的“发热”等症状。一般地说,从外界感染的“上火”比较容易治疗。从内而生的“上火”,其发病机理复杂、症状杂乱、证型较多,治疗上就较为困难。如症见咽喉干燥、口腔溃疡的“上火”,除外感热邪可引发外,更多的是“内火”所致,而且有多种不同的性质,如肺阴不足,阴虚火旺;或肝气郁结,肝火上扰等。病根不同,治法当然各异。
其次要辨别内火中的实火和虚火。
内火大致可分为虚、实两类。实火多源于阳气有余,或邪郁化火等,其病势较急,病程较短,临床多见高热,面赤,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口舌糜烂生疮等。虚火多源于精亏血少,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其病势较缓,病程较长,临床多见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失眠,口干咽燥,眩晕等。至于治疗,原则是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值得一提的是,辨别内火中的实火与虚火不能简单化,在临床上具体到某一个人,实际情况更为复杂,比如有的人也许饮食不消化,造成积滞,郁而化火,但其身体素来虚弱,这就是虚实夹杂的一种情况;反过来,有的人也许几天未休息好,过度疲劳,阴虚火旺,但他身体素来强壮,这也是虚实夹杂。这时治疗就要补泻兼施了。
因此,对于“上火”,切不可不管内火外火、虚火实火,统统投以清泻降火之剂。对于养生者来说,学一点中医知识,对照自己的体质情况,摸索一些保养规律,遇上“上火”之类的小毛小病,自己稍加调摄也未尝不可。建议,若是“上火”了,或怀疑自己患了“上火”病,最好去看中医,这样来得有效可靠。
参考资料:中华网
将清水放几片瘦肉煮开后,放入切好的苦瓜片,等开锅后打入蛋花和调味品即可食用。连吃几次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