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的老祖先根据一年当中阳光照射地面日晷的变化而划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的。每六个节气为一季,正好四季。冬至日晷最长是隆冬季节,夏至日晷最短是盛夏季节,春分和秋分日晷正好等长也就正值春季和秋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正好处在上个季节与下个季节的交汇处,所以就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其实四季是一种人为划分寒暑变化的简易方法。由于地球必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的公转平面有一个 23°26′的夹角,造成地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在不断变化,从而使地面获得的太阳能量也跟着变化。为了反映地球的这种寒暑变化,人们把一年划分为四季(四季的变化以中纬度地区是为明显,在我国即以中原地区最明显),但以四季来指导耕种的话,时间跨度无疑太大,所以人们又划分了二十四节气。
在现代,用同一个时间刻度来反映季节,对于一些地域辽阔的国家来说也是不适合的,所以在气象学上,还有一个以候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的方法,这样一来,不同地区四季的长短就不一样了,这更能反映各地寒暑的实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