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是由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三角洲体系组成的联合体。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西南部海拔11m。
黄河三角洲是河海交汇的产物。黄河这条以填海造陆闻名于世的东方巨龙,对入海口情有独钟。她出昆仑、穿峡谷、跃龙门、跨平原,一路奔波,携来九省区的尘沙沃土,在渤海湾畔塑造出了黄河河口三角洲。黄河的粗犷和渤海的博大,造就了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风貌。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的东北部,地质构造属沂沭断裂带和济阳凹陷的一部分。在古老的太古界变质岩基底上,自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岩总厚度最大可达万米以上。古生代沉积稳定,厚度在2千米以上;下古生界为海相沉积,上古生界为海陆交替相——陆相沉积,是一成煤期,有煤层,也有利于储油的原生孔隙。中新生代地层主要为陆相沉积,凹陷中厚度可达8千米以上;中生界分布很不稳定,沉积地层缺失较多;新生代为巨厚的滨海湖相——河流沉积,具有良好的生油储油层。第四纪有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及泰鲁沂山地北麓冲积物,海积物广泛覆盖,构成黄河三角洲平原。
黄河携泥带沙,塑造出了河口三角洲空旷辽阔的奇特地形地貌。东营辖区内除了小清河以南广饶县所属的367平方千米为山前冲积平原外,其他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是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地貌。东营市的地形,沿黄河的流向呈西南高,东北低之势分布。以黄河基准面为准,西南部最高高程达28米,东北部最低高程为1米。整个三角洲地带地势平缓舒展,无大起伏、大沟壑,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由于黄河的填海造陆运动,在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了大致以西南——东北方向为轴,以黄河河系为骨架,中间高,两侧低,倾斜凸于渤海湾畔的扇形平原。扇面内有缓岗、河滩高地、浅平洼地、微斜平地、海滩低地等微地貌类型,点缀在平缓的黄河三角洲上。从高空鸟瞰黄河三角洲,就像一片巨大的枫叶飘落在渤海湾,黄河是枫叶主脉,河海交汇处形成锯齿样的叶瓣,叶瓣的重叠排列促使海岸线不断向大海推进。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总面积5400平方公里,主要处于东营市境内。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土地,伟大的黄河以其移山填海之力造就了它,又赋予它以新、奇、野、阔的自然美,形成了黄河三角洲独特的自然景观。
黄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
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广阔平坦,多为沙质和泥质,这里是重要的对虾产地,又是海产基地、海盐基地,素有“百鱼之乡”的美称,黄河鲤鱼、黄河刀鱼、银鱼、毛虾都是别具风味的特产。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这里已设立了153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这里具有世界上最年轻的河口湿地和大面积处于相对原生状态的滨海湿地,生境独特,物种丰富。现有野生植物393种,鸟类265种。在大面积的湿地和沼泽地上,仅珍贵保护鸟类即达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如白鹳、金雕、丹顶鹤等,普通鸟类以鹭、鹬类涉禽最为多见。近海水域有海豹、江豚、文昌鱼、中华鲟、松江鲈、棱皮龟、长须鲸等珍稀海洋动物。
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距东营市仅60公里,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这片三角洲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陆地的海相沉积平原。现代黄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滩高地,坡地,大型洼地等。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各种鸟类约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受保护的达1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32种,各种鹭类、雁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蒙、陕、晋、豫、鲁等9个省区,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8.7亿吨(1950~1999年),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左右,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徙。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 1855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流路由东营境地入海。而今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横贯东营全境于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138公里。(图片来源:2002年5月野外考察图片,黄翀拍摄)
黄河三角洲地形特征
黄河三角洲是由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三角洲体系组成的联合体。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西南部海拔11m,最高处利津南宋乡河滩高地高程为13.3m,老董——垦利一带9~10m,罗家屋子一带约7m,东北部最低处小于1m ,自然比降1/8000~1/12000。区内以黄河河床为骨架,构成地面的主要分水岭。三角洲是由黄河多次改道和决口泛滥而形成的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形态,分布着砂、粘土不同的土体结构和盐化程度不一的各类盐渍土。这些微地貌控制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活动,形成了以洼地为中心的水、盐汇积区,是造成“岗旱、洼涝、二坡碱”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黄河改道、修建黄河大堤、垦殖、城建、高速公路、海堤、石油开采等)在剧烈地改变着该区的微地貌形态,但其基本框架仍清晰可辨。
野生动物世界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分布各种野生动物达1524种,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江豚、宽喙海豚、斑海豹、小须鲸、伪虎鲸5种;淡水鱼类10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达氏鲟、白鲟、松江鲈3种;鸟类26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灰鹤、大天鹅、鸳鸯等33种。世界上存量极少的稀有鸟类黑嘴鸥,在自然保护区内有较多分布,并做巢、产卵、繁衍生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