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会计的目标可概括如下:
1.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
3.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绿色会计信息。
通过对绿色会计学科性质和目标的探讨,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取得以下认识:
第一,绿色会计实务有赖于其理论的不断完善。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绿色会计实务显得相当粗糙,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绿色会计所应用的多元化的理论和方法学科了解不深,与会计学科结合的不够充分。我国构建绿色会计体系,一定要高度注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学术成果,为我所用。
第二,绿色会计的构建有赖于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的提高。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但实践中,我国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很少考虑社会和环境利益,造成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这种现状是构建我国绿色会计体系达到绿色会计目标的一大障碍,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去解决,提高企业环境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为绿色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
第三,绿色会计的实施有赖于企业财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绿色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它要求运用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技能,就目前我国大多数财会人员现有素质而言,显然是不够的。在着手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时,一方面要传输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保证国家有关环境政策的严格执行,正确开展绿色会计实务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完善绿色会计应用性学科性质,修改或扩展绿色会计目标,为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尽职尽责。
1.市场价值法。该法亦称生产率法,是将自然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根据其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变化,进而引进生产量与利润变化这一规律,利用市场价格计算自然环境资源变化发生的经济损失或实现的经济效益。式中:L[,a]为自然环境造成产品损失的价值;P[,i]为i种产品市场价格;△R[,i]为i种产品自然环境破坏减少量。市场价值法主要适用于工农业产品因水质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
2.资产价值法。其基本思路是观察环境条件的差别如何反映在不同的地价或宅价上,据此推算环境资源的价值。在具体应用时,常用回归分析法计算、测定环境特性量(如到市中心的通行时间、使用面积大小等)对地价的贡献度,该贡献度可视为环境资源价值。式中,P为地价或宅价,Z为环境特性量,a[,i]为价格函数系数。该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环境效益的计量。
3.人力资本法。又称收入损失法,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该法将环境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经济损失分为医疗费、丧葬费等直接经济损失和护理费、陪住费等间接经济损失。①直接经济损失:患病L[,11]=a.R[,p].c,死亡L[,12]=a.R[,d].(c+b);②间接经济损失:患病L[,21]=a.L[,D].P,死亡L[,22]=a.L[,L].P.式中:L[,11]、L[,12]为直接经济损失,L[,21]、L[,22]为间接经济损失,a为环境污染因素在发病或死亡发生原因中所占的百分数,R[,p]为患病人数,R[,d]为死亡人数,c为每个患者的医疗费用,b为每个死者的丧葬费,L[,D]为病人和陪住人员耽误的劳动工日,P为人均国民收入额,L[,L]为早亡与平均寿命相比损失的劳动日总数。
4.机会成本法。该法认为自然环境资源的使用存在多种互斥备选方案,某种有限资源选择一种使用机会就将放弃其他使用机会,也就不能从其他方案中获得效益,将其他使用方案中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作为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式中:L[,c]为i种资源损失成本的价值,S[,i]为i种资源单位机会成本,W[,i]为i种资源损失的数量。当利用市场信息直接计算环境损失存在困难时,机会成本法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可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
5.恢复费用法。当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益较困难时,恢复费用法认为对环境质量的最低估计,能从为了消除或减少有害环境影响所需费用中获得,即将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费用作为环境资源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最低估计。式中:L[,b]为恢复前的经济损失,C[,i]为恢复所需费用。该法适用于隔音、抗震等防护费用,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防治机构的监测、科研等管理费用的计量。
6.影子工程法。该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基本出发点为:在环境破坏后,若需人工建造或恢复一项工程来替代原来的生态环境功能,可用此工程的投资作为破坏后的经济损失。水资源污染损失、毁林损失等可用影子工程法计量。
7.替代市场法。这一方法利用直接市场法所无法利用的信息,寻找间接反映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商品和劳务,利用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计量环境资源价值。由于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多因素对替代商品和劳务的综合影响,使用时需排除其他因素对数据的干扰,故计量难度大,可靠性较低。但当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时,使用替代市场法是合理的。
8.调查评价法。在缺乏价格数据而无法使用市场价值法时,常用的方法就是向专家或环境利用者作凋查。其核心内容是当环境物品的供给数量(或质量)发生变化时,人们愿意支付或接受补偿的金额,根据调查结果,对环境资源损失价值或保护措施效益进行评价。如评价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可采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