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伯乐''是谁?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公元前475年,是战国时期的开始。从这一年起,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各国诸侯也都想实行改革,使自己的国家富强

起来。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候国先后开展了属于地主阶级政治改革性质的“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一次。

秦国偏处西方,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孝公做国君时,发愤图强,下令求贤。

商鞅是卫国的破落贵族。他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来到秦国。秦孝公听商鞅谈论富国强兵之道,一连几天不知疲倦,非常赞同他的变法主张。秦孝公召集群臣,讨论变法,代表旧贵族势力的大臣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效法古制,依照旧礼,才不

会出偏差。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商汤、周武没有依照古制而成就王业;夏桀、商纣没有改变旧礼也不免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秦孝公坚决支持他。

变法开始以前,商鞅怕人民不相信他颁布的法令,就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高3丈的木竿,下令说:有谁把木竿移到北门,就赏赐他10金。开始时人们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商鞅又下令将赏金增加到50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木竿扛到北门,果然得到50金的重赏。这个消息一传开,商鞅再颁布法令,人们就都相信了。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颁布法令规定: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纵横田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的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也越多;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等鼓动太子破坏新法。商鞅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刺了字,这样,新法得以顺利推行。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起来反对商鞅,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但是新法并未废除,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