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铺"的由来?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当铺的由来,据说是一个囚犯发明的,所以当铺的栏杆和门栅,就象监狱一样。说是某个朝代有个姓王的罪犯,被刑部科判为终身监禁,由于坐牢的时间长,熬成了个小牢头,可以管辖很多犯人,王就在监狱中勒索银钱,买卖食品百货,又让坐牢的囚犯赌博,输钱的就买他的物资抵欠,时间一长,这个姓王的就积蓄下一笔不小的钱,遇到赦免出狱后,就开了个“小押当”,门前用大字写上“指物借钱,无论何物均可抵押,物值十而押五,从扣利息,几个月为期,期满不赎,即变卖折本”,最后生意发达,并逐渐扩大蔓延开来。

据考证,清朝光绪年间,旧北京的当铺不过二十家左右,还必须要有官发的“当帖”,每年按期纳税,才能正常开张营业。所以那时的当铺,带有点半官半民的性质,铺中的伙计,也是个个神气十足,不象其他行业的伙友那样满面和气。并时常借仗官势欺压平民百姓,以致于与一般平民结下了冤仇,每遇事变发生时,就有人集伙抢砸当铺。

当票的式样,都是用专用的皮纸制成,上面印着蓝色的模糊字迹。当铺在填发当票时,所写之字,也是用一种专门草字写成,局外人很难认识。凡是初入当铺的学徒,必须首先要练习写好这种怪字。对所当物品,故意降低原物的成色,如新衣必写“油旧破孔”或“油旧破补”;皮衣必写为“光板无毛”、“缺襟短袖”;呢绒衣服必写为“呢布大袄”;无论金银手表,必写为“铜马表”;玉器必写为“假石”,硬木梨檀必写为“柴木”。且所写之字,皆仅写一半,如衫,只写为“ ”,袄为“夭”,棉为“帛”,皮袍为“毛夭”,凡此种伎俩,都是为了欺诈前来典当的人。

当铺中对内部人的称呼,也与其他行业不同。经理人不称铺长,而称“当家的”,在当家的以下的,称为“头柜”、“二柜”、“包袱褡”、“管库”的等。

旧社会当铺内收当的规矩,仍是用银两计算,所谓拐零抹底,原物能当一元的,只定五钱、六钱,以至六钱五,能写八钱的,也不写成元。当时每一两银子折合铜元五百枚,赎时则需合五百二十枚,押当者因急于用款,也顾不得计较,只得任其折算宰割。还有更心贪狠毒的,在折算铜元时,当进时为九八折,赎出时则要收满钱,每月利息三分,朝当夕赎,也要扣息一月,当月过了五天,则加息一个月,二十四个月为一满,到时候还不能赎出,即被当铺变卖,有包袱的,连包袱也为当铺所有了。

当铺中多用徽话交谈,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当铺的伙计们则称呼为“摇、按、瘦、扫、尾、料、敲、奔、角、杓”,如一吊钱,就称称“摇的齐”,对人,则称之为“饶”,姑娘称为“官妞儿”,老太太称“勒特特”,东西称为“端修”,什么东西就叫“杨木端修”。如有某个年龄大的妇人去当东西,经过甲伙计看过了,讲定一元,老妇人要求多计,结果交易不成,老妇人又换另一人拿着这件东西再去当时,这件东西已被甲伙计做有记号,甲当即以徽语告诉乙伙计:“照个勒特特的端修摇款齐”,乙就明白了“这个老太太的东西一吊钱”,于是只写六钱,最多仍是一元,决难再加分文。

典当行业的营业时间以秋冬两季为最佳,其行业中有“春添本,秋回利”之说,这是因为股东都是春季入本,到秋冬两季就能得利,这是因为春夏当皮棉,其当本就高,秋冬当单夹,其当本就少。故老北京俗谚有“皮顶棉,倒找钱,棉顶夹,倒找嘎,夹项单,倒拐弯,单顶棉,须加钱,棉顶皮,干着急”,这是当铺常年经营的口诀。

专门放别人家当的铺子 = 当铺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