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与“河外星系”的概念
宇宙空间的很多区域并不是绝对的真空,在恒星际空间内充满着恒星际物质。恒星际物质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其中宇宙尘埃物质密度较大的区域(此密度仍然远远小于地球上的实验室真空),所观测到的是雾状斑点,称为星云。
星座介绍部分涉及到的星云类型,主要是“亮星云”和“暗星云”两种。星云本身并不能发光,所以“亮星云”其实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才“发”光的。假如一片星云附近有一颗恒星,那这个星云就能反射恒星发出的光而现出光亮来,这就象月亮反射太阳光一样,这样的亮星云我们称之为反射星云;还有一类星云,在它们中间有一颗恒星,星云吸收恒星的紫外辐射,再把它转变为可见光发射出来,这样我们也能看见这个星云,这样的亮星云叫做发射星云。如果在一个星云附近和中央都没有恒星,那这个星云我们就不能看到,这样的星云我们就叫它暗星云。
河外星系(例如室女座和后发座的河外星系),指的是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通常干脆简称为“星系”,它们都是与银河系属于同一量级的庞大恒星系统。河外星系一般用肉眼看不见,就是通过一般望远镜去观察,也还是一片雾气,跟星云简直一样。所以以前人们一直把它们也当做星云,称为河外星云。后来经过深入的研究,天文学家才发现二者完全是两码事:河外星云实际上是和我们银河系类似的星系,而上面所说的真正的“星云”,都是我们银河系的内部成员,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因此,现代天文学再也不用“河外星云”这个词了,而一律改称“河外星系”。
星云,最初的定义为“太阳系以外的一切弥漫的或云雾状的天体。这其中包含着两类天体:(1)银河系内的气体尘埃云;(2)银河系以外的河外星云。日渐发达的观测手段,使人们知道了河外星云是与银河系相同级别的星系结构,并非是与尘埃云是相同性质。于是科学家们就将河外星云改称为河外星系或干脆称为星系,不再使用星云的名称。这样,星云就专指银河系以内太阳系之外的云雾状气体和尘埃状物质。
按照形态结构的特点来划分,星云可以分为行星状星云和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在恒星生命的晚期形成,它的形态为包围中心高温恒星的气体球壳;而弥漫星云在形态上就无所定形,各式各样了,它的特点是广袤而稀薄。
按照发光的性质来划分,星云可以分为亮星云和暗星云。其中亮星云又可分为受到外界紫外线辐射而使内部气体电离发光的发射星云和被周围亮星星光所照亮的反射星云。而暗星云则是因为它全部或者部分地遮住了背景的恒星星光,使自己显得黯淡无光而得名。著名的暗星云有猎户座的马头星云。
参考资料:http://www.sxyz.net/zjc/zj/kpzs/281.htm
两种
發射星雲 (Emission Nebulae)
發射星雲是一團高溫的氣體雲氣,雲氣內的原子受到鄰近恆星所輻射出的紫外線能量的激發,使得這些原子內的電子從穩定的低能階提升到較不穩定的高能階上,因而當電子再從不穩定的高能階躍回穩定的低能階時,會將此能量的差值藉由電磁波輻射發射出來。我們經常觀測到的發射星雲多呈紅色,就是因為星雲內大量的氫原子被激發後發射紅波段電磁波。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氫以外的原子所輻射的其他顏色光譜。依據目前所知,發射星雲內常蘊涵剛誕生或將誕生的恆星,
反射星雲(Reflection Nebulae)
反射星雲是一團塵埃的雲氣,這些塵埃仿如霧氣般造成了局部區域的不透明,它們本身並未發射任何電磁波,明亮的原因僅是簡單地反射了鄰近恆星們的光。我們經常觀測到的反射星雲多呈藍色,是因為星雲內大量的塵埃對藍色波段電磁波的散射效果較佳而已。反射星雲內也蘊涵形成中的恆星。在觀測上經常發現反射星雲和發射星雲在一起,因此另有一名稱,叫它們為「彌漫星雲」(Diffuse nebulae)
黑暗星雲 (Dark Nebulae)
行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e)
發射星雲 (Emission Nebulae)
反射星雲(Reflection Nebul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