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原籍江苏省太仓县,1949年在美国密苏州圣路易市出世。他的父母学问渊博,均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毕业生,使他从小就在学术气氛非常浓厚的环境下成长。1970年他在罗彻斯特大学取得数学和物理两个学士学位,六年后他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然后留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1983年他加入美国著名的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担任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开始,他在史丹福大学任教物理和应用物理,成为该校首位华人教授,90 至93年他还担任了该校物理系第一位华人主任。朱棣文是第一个可以控制和移动一颗原子的人。这成就使他在1987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1993年他更获得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7年12月10日是他一生最光辉的一天,他步进殿堂,领取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棣文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再一次为中国历史写上了辉煌的一页。他得奖是因为他研究出新的方法,用激光把原子冷冻至超低温。他一直醉心于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研究,发展出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但可以用来制造先进的医学仪器,还可用来设计更精确的原子钟,以改善太空航行和定位的问题。朱棣文为人谦虚,得奖后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并不聪明,但常有危机感:担心自己会思维枯竭。就是因为他抱有这样的心态,才会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让别人超越自己。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首先必须要有好奇心-不论对自然还是对普通事物都要有好奇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和学习,屡败屡战,锲而不舍,直到研究出新的结果。98年他来港访问期间,表示希望无论在那一个地方,人们都重视科学的发展,鼓励新一代多去接触科学,使将来科学有更骄人的发展。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圣路易(St.Louis),籍贯江苏省太仓县。专业为物理应用物理(原子物理);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目前现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8年 发展利用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方法
科学研究及影响
研究号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的肌蛋白细胞的收缩.此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细胞膜的情况下,操控细胞内的物质,或在密闭容器内处理稀有元素或者放射性元素。
年表:
1968年获颁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
1970年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物理奖及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
1970-1974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
1976-1978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77-1978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
1978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
1978-1983年担任电磁现象研究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
1983-1987年担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
1987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迄今
1987-1988年担任哈佛大学莫里斯•洛伯讲师
1988年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担任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特邀访问学者
1990年担任美国光学学会理事及法国学院访问教授
1990年受邀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教师学会的理直脱迈耶纪念奖讲演
1990-1993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
1992年担任美国艺术和科学科学院院士
1993年获颁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及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科学领域的亚瑟•萧洛奖及美国光学学会的威廉•梅格斯奖
参考资料:||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6/27/ba***********_1306062701419.jpg
朱棣文(1948~今)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江苏太仓。194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其父朱汝瑾博士为台湾中同研究院院士。朱棣文于1976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后加入贝尔实验室,1983年任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应聘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至今。现年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