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山顶洞人”
近来,四川中江县城内流传着一个名叫苏承良的壮汉在深山凿穴为家独居30多年的神奇传说。甚至有人称,他行事匪夷所思,不仅一人用锤斧在峭壁上挖出上百平方米宽的石屋,里面还摆满试管、烧杯一类古怪物件。人们纷纷说他是“当代山顶洞人”。
深山藏石洞
笔者根据热心人提供的线索迈进中江县会棚乡层层叠叠的山林,在烈日下前行了整整一个钟头,眼前出现一片被浓荫掩蔽的山谷。透过枝叶间的缝隙,隐约可见刀劈斧削般的石壁上赫然有个巨大的呈长方形的石洞,洞距地面约有四层楼高。令人惊奇的是,洞没有门,里面摆放的简单桌椅、衣物等几乎都尽收眼底。洞前还用木、石搭成数米长、宽的高架,架子下面是水塘和一片小小的菜田。一股袅袅的烟尘从洞里飘散出来。有烟就有人。主人在笔者来到洞前。也许是听到脚步声,洞里的男主人露面了。他须发斑白,身材精瘦,一双目光锐利的眼睛嵌在刻满风霜的脸上。身上的白衬衫沾着泥星。“您是苏承良”对方迟疑半晌点点头。笔者讲明拜访的来意后被“洞主”热情地引进石洞。
石洞居奇人
洞顶距地约2米高。从室外迈进洞内顿时感到一股舒畅的凉意,但没有潮湿的腥味。洞内有6间“房”,先后是贮藏室、厨房、卧室,面积最大的客厅,约有20多平方米,甚至还有卫生间、书房。“屋”间有石砌的隔板分开。厨房灶火正旺,原来主人正在做饭。笔者借着苏承良忙活的机会四处仔细地参观了一下,果然发现了蹊跷,几只农家常见的大麻袋堆在洞角,里面装的不是粮食、饲料,而是厚厚的书,里面有《唐诗三百首》,有《化学难题解》,更多的则是天文、气象、农业一类的专业书籍。而在灶台旁的柜子上,摆满了化学试验常用的瓶罐以及原料。
苏承良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10岁被迫辍学外出打工挣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该受的苦都受过了。1968年,年仅16岁的苏承良返家和老母俩人住在一间破屋中生活。后来,苏承良发现,山洞中冬暖夏凉,比住在瓦房中更舒适。他突发奇想,一人带着铁锤、凿子上了山。选择一个日照较充足的山洞后便开始了漫长、浩大的“造屋”工程。山壁上的石头坚硬异常,往往忙活一天只能挖掘约一尺深。但这反而激发了苏承良心中的激情,越难做他越要努力去做。一晃30年过去了,敲打断了至少上百支铁钎、钢锤,苏承良的“洞穴王国”终于初具规模:6间石屋,总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屋里还架了电线。白天,坐在洞中抬头便能见到满山翠绿;晚上,迎着河谷中清凉的微风,借着灯光看自己喜爱的书,苏承良感到这是一种幸福。
奇人有妙思
苏承良吐露了自己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宏伟构想,把家乡这条十多里长的荒芜河谷变成“生态乐园”。在苏承良的指点下,笔者发现约10米长、5米高的架子分为3层。第1层用细密的木条铺成,可用来堆放粮食、谷物;第2层则是家禽饲养箱;第3层架设在水塘中可以养鱼虾。从今年初开始,苏承良通过摸索试验自行设计架起这座名为“生态共存圈”的架子。他发现,第1层放粮食,可以用剩余谷物饲养第2层的家禽,家禽的粪便又可喂养最下面的鱼虾。如此循环犹如完美的生物链,既节约又没有污染。同时,苏承良还把洞前约一亩大小的荒地辟为良田,结果完全能够满足整个试验的原料需要。
为保证试验的正常运行,苏承良买来专业化学书籍和天文书籍,还有一大堆化学试验用具,不仅研究当地河谷的天气特征,还试验各种饲料、作物饲养效果,为将来他理想中的整个河谷的开发做准备。
对于自己的私生活,苏承良不多说什么。今年48岁的他说还没有考虑成婚之事。不过他4年前收养了一个被人遗弃的苦命男孩儿。爷儿俩相依为命,乐在其中。苏承良还拿出“儿子”的照片又欣喜又担心地说,1个月前孩子跟别人去西北打工去了,不愿跟他厮守在山洞里。他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不过也担心山里孩子出去受气。他一直在惦记着“儿子”捎信回来。
现在,苏承良在村里还有1间房子,但他不愿回去住,他的理想是将来能把现在荒废的河谷搞成良田万顷、鸡鸭成群的“生态农场”。他说,不实现理想他决不搬出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