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买办"?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买办”一词的由来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推销商品,进行经济侵略活动的代理人,常被称为“买办”。这个词在欧洲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的当地管家。

在我国,“买办”一词始于明代。据《明史》载:“大学士彭时亦言:‘光禄寺委用小人买办,假公济私,民利尽为所夺。请照宣德、正统间例,斟酌供用,禁止买办’。于是减鱼果岁额十之

一。”这里的买办是指专管宫廷供应的商人。

清朝初年,“买办”专指为广东外国商馆办事的中国公行中的采买人或管事人。而真正意义上的买办和买办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孕育、产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迅速展,到19世纪末已经形成为一个阶级。

——————————————————————————————————————————————

买办:亦叫“康白度”,是葡萄牙文Comprador的音译,特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原指印度人在欧洲雇佣的当地管家。买办一词在我国明代已出现,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尚无近代“买办”的含义。在鸦片战争前,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专为外商服务的居间人,这些人也被称为买办。他们一般是指外国商馆的内部经济和事务,诸如总管、帐房、银库保管,以及照管外商贸易、生活事务的办事人员。这些“买办”是中国“公行”的雇员,受封建政府委托,管理和监督外商。当时的买办由行商、通事保充,不能由外商任意选雇,并且人数和职能均有一定的规定。鸦片战争后,公行制度被废除,买办不受公行控制而由外国商人自由选择,被外国侵略者所控制。近代买办成为外商自由雇佣的雇员,充当为外商在中国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工具。随着外国经济侵略活动的扩大,为外国资本所豢养的买办也逐渐发展起来,于“士农工商外,别力一业”。买办“别立一业”最初是一种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活动相联系的一个职业集团,但是,买办凭借着在洋商和华商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人和代理人地位, 成为了经济上的暴发户和政治上的特权者。这样,买办集团积累了大量资本,并逐步同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政权结合在一起,控制、垄断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

参考资料:《中国近代社会辞典》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