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被称为“诗界之哥伦布”“一代霸才”的爱国诗人是: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诗界之哥伦布──黄遵宪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统治文坛三千年之久,然而在历遍盛世之后,到十九世纪初期,终于趋向衰落。被淹没在「诗界革命」的大潮之中。「不屑以诗人自居」的黄遵宪以其卓越的成就,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赢得「中国诗界之哥伦布」的称号。

黄遵宪(一八四八至一九○五),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市)人。

天才的诗人呱呱坠地,就受到鸦片战争炮火硝烟的洗礼。但由「典肆」致富的官僚地主家庭,却仍然做着「望子成龙」的美梦。做过卢部主事、知府的父亲给黄遵宪安排了读书做官的道路。他不负所望,一路顺风。不仅学问日进,而且少有诗才,十几岁即能赋诗。二十岁的黄遵宪进入州学,二十六岁考取拔贡生。三年以后参加顺天乡试,一举考中第一百四十一名举人。从此开始了做官的生涯。

历史给了黄遵宪特殊的际遇。三十岁那年,他有幸东渡日本。清政府选派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出使日本大臣,候选知府张斯桂为副使,黄遵宪为参赞。黄遵宪东渡,使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盛况。

黄遵宪驻日期间,正值明治维新之后。诸多改革,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进入了近代社会。黄遵宪通过与日本朝野人士的交往,对日本的历史和现状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他刻意披览史籍,咨询故老,采风问俗,搜求逸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他还注意把中国的古代文化介绍给日本友人。他曾向日本人民推荐《红楼梦》:「《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确实,黄遵宪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光绪八年(一八八二),黄遵宪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处处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争国权、洗国耻、不辱使命,保护旅美华侨的正当权益,表现了一名爱国外交官的才智与胆识。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八月,他由美乞假回国,专心致志地撰写在日本期间没有完成的《日本国志》。至一八八七年始成,共四十卷,分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兵事、刑法、学术、礼俗、物产、工艺等十二类,全面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他想借日本史的研究,以明治维新为镜子,为清政府开具治国良方。因此,他对「史」的取舍「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目的是「期于有用」。而且「志」前有「序论」,「志」后有「外史氏评」,借史论今,结合中国实际,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出改革中国各项制度的意见。可以说,《日本国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黄遵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光绪十六年(一九八○),黄遵宪跟随薛福成赴英,担任驻英使馆二等参赞。他悉心研究西方政体,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制度很感兴趣。在此期间,他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蓝图。二年后,他调任新加坡总领事。他不仅倡定了「图南社」,而且巡视各岛,大大开阔了视野。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奉调回国,在张之洞幕府主持江宁洋务局,任总办;同时积极参加康有为在上海组织的「强学会」。一八九六年,黄遵宪出资创办《时务报》,聘请梁启超为主笔。立志救亡图存。

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由翁同龢推荐,黄遵宪出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并署理湖南按察使,他积极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曾经出告示禁止女子缠足,仿效西方国家巡警制度,设立保卫局。又延请梁启超主持时务学堂,参加南学会活动,主讲政教。他还倡议设学校、筹水利、兴商业、劝工业,力谋中国的独立富强。翌年,力主变法的维新派人物徐致靖向光绪皇帝上疏推荐通达时务的人才,特别赞誉黄遵宪「器识远大,办事精细」。光绪指名要看

黄着的书籍。不久,任命他为出使日本大臣,因病未能赴任。

戊戌变法失败后,黄遵宪因参与变法而遭到弹劾,在上海洋务局被扣留。后经多方纾解,清政府允其解职归田。晚年的黄遵宪仍念念不忘民族危亡,在家乡兴办教育,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亲自讲学,灌输「新学」,使学生在德、智、群、体各方面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他还与避祸日本的梁启超保持频繁的书信来往,对维新志士寄托着思念和希望。同时,他回顾自己的历程,探索变法失败的原因,磨砺自己的斗争意志。他在致梁启超的信中称:「数年

闭门,读书以广智,习劳以养生,早夜奋励,务养无畏之精神,求舍生之学术,一有机会,投袂起矣,尽吾力为之,成败利钝不计也。」一九○五年,这位一生追求改良的老人带着满腔遗恨,病死于家乡。终年五十八岁。

「穷途竟何世,余事作诗人」,他毕生致力于国家富强的大业,然而,诗歌创作,却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他的著作除《日本国志》外,还有诗歌一千余首。其中《人境庐诗草》六百余首;《日本杂事诗》二百首;《人境庐集外诗辑》二百余首,收集诗人晚年刊定《人境卢诗草》时删除的作品以及一部分散见于晚清报刊和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的诗作。

黄遵宪的诗歌代表了近代改良派「诗界革命」的实绩,对「新诗派」的形成、发展有着巨大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前后的风云变幻,成为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透过这些五光十色的诗篇,我们可以把握诗人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反对侵略、反对投降,这一主题是黄诗最重要的方面,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诗人热情讴歌了英勇杀敌、宁死不屈的爱国官兵。在《己亥杂诗》中,他以极大的热情赞颂谭嗣同为改革政治而英勇献身的精神:「颈血模糊似未乾,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箧深韬袭,留付松阴后辈看」。

异域风光,科学文明,是黄诗的又一内容,表现了诗人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以外天」(《人境庐诗草》卷四)。十多年的外交生涯,黄遵宪广泛接触到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的风土人情和科学文明,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源泉。他在诗中歌颂西方自然科学成就,《今别离》中写到代表当时科学先进水平的轮船、火车、电报、相片以及关于地球的学说,被推为「千古绝作」,历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黄诗的语言也别具一格。他的创作,实践了他自己提出的「我手写我口」的诗歌主张。此外,他还十分重视民歌,从民歌中吸取营养。所以,他的诗语言通俗浅显,近似民歌,口语化的倾向比较鲜明。即使一些古体诗,也平易朴实,很少用典。偶用典故,也不难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的诗的确是「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

作为一个诗人,黄遵宪在近代「诗界革命」中,称雄一时。他以大量的爱国主义新诗,成为「近代诗家三杰」之一。他在诗歌创作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发现了「新大陆」,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诗人高旭誉之为「中国诗界之哥伦布」,准确地评价了他在近代「诗界革命」中的地位。他的诗歌主张与诗歌创作实践成为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加速了封建旧文学向现代新文学过渡的进程,对「五四」新文学运动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署人境庐主人、东海公、观日道人等,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任驻日本、美国使节,官至湖南按察使,曾协助巡抚陈宝箴创办新政。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时期重要诗人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