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教九流?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

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三教九流的分类

"三教九流"俗称社会人物复杂多样。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其实,在古时候,三教九流确有所指:

三教:儒教(以孔子为代表)、佛教(释迦牟尼创建)、道教(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盛行起来)。

九流分为: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九流也有说成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其实,"三教九流"的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关于"三教",据记载此说起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现简介如下:

儒家: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推崇孔子学说,影响最为深远。自汉至"五四运动"前,一直在中国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适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道家:以先秦老子的"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家"。老子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但它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汉代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但老子的学说实非宗教。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实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墨家: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参考资料:http://www.sxzy.com/bbs/viewthread.php?tid=22382

典故】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但也是备受摧残的时代。北魏文成帝、孝文帝和梁武帝都极力支持和护持佛教。但是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却曾大举排佛、毁佛。北周武帝在建德二年(西元五七三年)的「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升高座,辩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从这次辩释大典后,儒、道、佛三教并立成为定局。

我国常以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佛、儒、道并称三教,日本则是佛教、神道教、儒教并称三教。此三教在中日历史上曾有混同之现象,然同时亦有彼此排斥之事例。「九流」是指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意义】「三教九流」指各宗派、学术流派的总称,或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也用来泛指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所传,无所不览。」这里,「三教九流」指的是学术中的各种流派。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