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米线,源于滇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20年个旧市人孙法到昆明,开设仁和园食馆,出售过桥米线:继后是昆明鑫园餐馆专营至今。
过桥米线的起源传说较多,蒙自有过桥情之说,建水有锁龙桥之说。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过桥情”传说:清朝时,蒙自县城外的南湖,景致宜人,曲回的石桥延伸入湖心小岛。岛上环境幽美,是文人们攻读诗书的好地方。有一位秀才常到岛上读书,家中贤慧勤劳的妻子每天都将做好的饭菜送到小岛上给丈夫食用。可是秀才常因埋头苦读诗书而忘了用饭,往往莱凉饭冷才随便吃一点,身体日渐消瘦。妻子看在眼中,疼在心里。这天,妻子炖了一只肥母鸡,准备给丈夫补补身体。她用罐子装着送到岛上给丈夫后就回家干活了。半晌,她去收拾碗筷,看见丈夫还在聚精会神地读书,饭菜摆在一边未动,心中不免埋怨几句,准备将饭菜拿回家再热一热。当她的手摸到盛鸡肉的罐时,感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一看,原来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鸡油,把热气保护住了,用勺舀了一口汤尝尝,确实还热,她喜出望外,马上让丈夫乘热吃了。从此以后,聪明的妻了就常把当地人人喜吃的食品——米线放入油汤中送给丈夫食用。这事逐渐传为美谈,人们也都仿效这种制作方法食用米线。为称誉这位贤能的妇女,又因到岛上必经过一座桥,所以大家都把这种食品称之为“过桥米线”。
到了光绪年间,过桥米线有了新发展,涮吃肉料,又增加了乌鱼片、酥肉九子、扒过的猪脚瘦肉、鳝鱼等。特别有趣的是,冬、春两季有藕的季节,吃过桥米线要配一盘油煎藕片同吃,叫吃十七孔桥过桥米线,此吃法一直沿袭到解放初期。在荤吃的基础上,为满足吃斋者的要求,又创制出素清汤过桥米线,称为“白头翁”,即用菜籽油炸过的豆腐、豆腐皮、黄豆芽、冬瓜,炼熟的菜籽油为主要原料吊出来的过桥米线汤。建水过桥米线,光绪年间传到了个旧等地,方有本文开头的由个旧再传昆明。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之一,除有优美的传说外,精品要数“菊花过桥米线”。蒙自人人爱菊种菊,发展到食菊。每到秋天,厨师们即把鲜灵灵的白菊花瓣挟入热腾腾的米线汤内,略拌一拌,美色美汤美味,于是乎,平常的餐桌上便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过桥米线,以其制汤考究,吃法特异,滋味鲜甜清香,咸淡相宜而成为云南特有风味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