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法的前身是砭石疗法。砭石是新石器时代应用的一种石制医疗工具。灸法也是在新石器时代用于治疗疾病的。周代以后,我国开始出现了金属的针灸用针。河北满城西汉墓中曾经出土针灸用的金针。几千年来,针灸疗法始终是我国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医疗手段。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疗法的传播
针灸疗法不仅对国内医疗事业有很大影响,而且也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为人类保健和医药科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已经和朝鲜、日本、东南亚和中亚细亚地区各国,进行友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中国医药学,包括针灸疗法,也相应地传播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并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很大重视。例如在日本,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中国医生杨尔去日本讲授医学。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吴人知聪曾携带了大批中国医书和针灸图等去日本。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梁帝还赠送日本政府《针经》一书。此后日本不断有人来中国学医,钻研针灸学。在日本于公元701年颁布的法令《大宝律令》中仿效我国唐代的制度,明确规定用《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等作为学习医学和针灸学的必修课目,并定出相应的措施,从而针灸疗法在日本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不少著名的针灸家、著作、专门学校等。
又如在朝鲜古代的新罗、百济、高丽等国,都根据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了各种学习科目,包括医学在内。像公元1136年高丽政府就正式规定以中国古医书《针经》、《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等作为学习医学针灸的必修课程。
宋元以后,随着海路航运事业的发展,我国和非洲、欧洲不断有了相互交往。针灸疗法也逐渐被介绍到这些地区。当时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的一些医学家,都开始把针灸应用于临床和研究,同时也翻译了一些中医针灸著作。
针灸术的新发展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中西医密切合作,使针灸疗法得到了飞跃的发展。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更加普及,在传统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医疗方法,如电针、耳针、头针、穴位注射、穴位结扎、磁穴疗法等等,都进一步扩大了针灸医疗的范围和研究课题。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开辟了麻醉学的新途径。
针刺麻醉,就是在进行医疗手术时,充分利用针刺的麻醉作用,来代替药物麻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避免了麻醉剂的副作用,简便安全,有利于手术后患者健康的恢复,而且由于针刺麻醉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包括头颅、颈部、胸腔、腹腔和四肢等部位的各种大小手术,具有良好的无痛和镇痛效果,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极大重视,并迅速得到了推广应用。
现在针灸疗法已为五大洲各国人民所重视和应用,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