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29日 15:00 坦克装甲车辆
1958年8月23日,我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奉命开始对蒋军盘踞的金门等岛屿进行猛烈炮击,给予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和严重袭扰我东南沿海的敌军以应有的惩罚。随着炮击金门作战的开始,我东南沿海地区装甲兵部队也把随时准备迎击敌军的登陆反扑以及夺取敌占岛礁,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首要任务。为适应两栖作战需要,军委装甲兵领导机关于同年10月决定研制水陆坦克,从此,一场打造我军装甲“水中蛟龙”的科研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63式水陆坦克
一、横渡琼州海峡,成为我国装甲装备研制的壮举
我国第一代水陆坦克的研制任务下达后,装甲兵科研机构和兵工战线的有关工厂立即投入精兵强将进行科研会战。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科研院等先后披挂上阵,承担设计、试制等各项任务。从1958年10月开始设计到1959年3月和6月先后试制出两辆样车,只用了不到半年左右的时间。样车随即交付试验机构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为此,承研单位对样车的设计进行过多次修改。随后,某工厂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先后交部队试用。
经过小批量生产和部队试用,科研人员发现该坦克在性能和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1960年底和1961年初,科研人员为进一步掌握水陆坦克的特性,辗转数千千米,分别在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性试验,并提交了详细的研究报告。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国防科委组织有关专家于1961年5月在苏州召开水陆坦克设计定案会议,确定了总体修改方案,随后在北京重新进行全面设计。1962年5月,某工厂试制出火炮和发动机水上冷却系统各不相同的两辆设计定型试验样车,并分别在陕西和江苏等地进行了陆上2500千米和水上70个摩托小时的设计定型试车。根据试制和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科研人员又对水陆坦克进行了85个大小项目的修改。修改设计后,样车又进行了2650千米的补充试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经过1958年至1962年历时4年多的研制,科研人员笔下的“水中蛟龙”,在战术技术性能、结构合理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均达到了战技指标要求,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代水陆坦克终于“横空出世”。1963年4月13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水陆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以下简称“63水”),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登陆演习中的63式水陆坦克,该车装有激光测距仪。
设计定型后,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先后在桂林、苏州、乍浦、连云港和浙江的海盐等地对定型后的63水进行近乎苛刻的使用试验,以确保部队官兵用上可靠、放心的两栖装甲车辆。试验的压轴戏是横渡琼州海峡。为展示水陆坦克的良好水上性能,同时探索水陆坦克海上长距离航行的可行性,装甲兵某试验大队的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大胆组织了一次水陆坦克横渡海南琼州海峡的试验。我国自行研制的水陆坦克不负众望,安全顺利地渡过了宽达几十千米、海况复杂的琼州海峡,写下装甲兵试验的壮丽篇章。据笔者所知,这一记录至今尚未被改写。许多参加过横渡海峡试验的装甲兵老专家,一提起这次试验仍然是异常激动和兴奋。以后,63水在各种重大演习中频频“上镜”,并多次参加核沾染地带通过性试验。
水上突击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针对63水装备部队后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科研人员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对其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使该车在防护性、密封性、零部件可靠性和使用维修方便性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1979年,63水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强渡红河等战斗中屡立战功,大展国威军威。战后,装甲兵针对63水参战中出现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有的水陆坦克车体被越军的高射机枪击穿数处)等的问题,进行了增加高射机枪防护板等多项改进。从1980年起,改进后的63水陆续装备部队,使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轴流泵喷水推进,是当时最先进的水上推进方式
说起63水,由于它在近几年我军举行的数次大规模两栖作战演习中频频上镜,使军事发烧友们对它并不陌生。另外,本刊2004年第1期“铁甲英豪”栏目中的《江河湖海总关情》一文,也从水陆坦克研制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生动和感人的报道。本文侧重从它的结构和特点方面再做一些介绍。
它的外部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车体长而像一艘船,车首锋利似犁水之刀;履带有点像62式轻型坦克,带有增强附着力的“人”字花纹,以便在水网稻田地等泥泞地上更加平稳的行驶;采用了单轮缘的中空大负重轮,以减轻重量提高浮力,轮缘卡在两排卡齿之间(59式中型坦克是双轮缘负重轮,履带是单排卡齿,卡在双轮缘之间);火炮细而修长,安装在酷似船体的底盘上,显得十分清秀;后部的特征则是独一无二的,有两个喷水口和水上转向用的活动水门(简称活门),坦克入水后,两道白色的水柱从活门处喷涌而出,仿佛是两条白色彩带在水中飘舞。另外,它的车首前端装有防浪板,水上行驶时驾驶员在车内将防浪板摇起,以防止水浪涌上车首。
登陆演习中的63式水陆坦克群
它的总体布局与59式中型坦克大同小异,也是4名乘员(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驾驶室位于车首,战斗室位于车体中部,动力传动室位于车体后部。它的内部结构给人的印象是车内明显宽大,不像59坦克那样狭小拥挤。由于它是两栖装备,水上性能自然也就不能含糊(一般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辆的水上性能是兼顾的),因此,用于水上航行的设备自然更为讲究:一是它装有专用的喷水推进器,以便在水上能够高速航行;二是前面提到的后部装有水活门,以便进行灵活的水上转向和倒车;三是装有机动、电动和手动三种排水装置,以便及时排出车内积水;四是它的发动机与62式轻型坦克的功率相同,都是400马力的,但放置方式与众不同,是纵向放置的(与笔者所在部队存放的几辆T-34坦克一样。有关专家说纵置发动机震动小,但不足是占地方太大)。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水中蛟龙”的看家本事有三大法宝:一是能够在大风浪条件下在海上高速航行,而且不翻不沉;二是在水上能够发扬火力,看得见、打得准;三是“水中蛟龙”上陆后也能变成“陆上猛虎”,在濒海地区的陆上或内陆江河湖泊地区冲锋陷阵。它的85毫米火炮及陆上作战能力与62式轻型坦克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63水还可进行水上射击。但是,由于早期的63水没有安装火炮稳定器,所以水上射击的精度不高。这里重点说一说它的“浪里白条”功夫。直到上世纪末,63水仍保持着现役两栖装甲车辆水上航行最快的桂冠。而这一殊荣的获得,一靠它的大马力发动机提供强劲的动力,二靠先进的喷水推进器。
先看它的强劲动力。63水不仅是我国现役两栖装甲装备中发动机功率最大的车辆(400马力,单位功率达到16千瓦/吨),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前苏联的ΠΤ-76水陆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仅为240马力,单位功率也只有12.57千瓦/吨;美国的M551“谢里登”水陆坦克单位功率也仅为13.9千瓦/吨)。再看它的水上推进器。水陆坦克光有“劲”还不够,还要看劲怎么“使”,也就是说水上推进方式很关键(美国的“谢里登”水陆坦克虽然“劲”也不小,公路最大时速达到了70千米/小时,但由于水上行驶采用了履带划水的推进方式,所以水上航速只有5.8千米/小时,还不如我国的63式装甲车呢)。由于63水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水推进,因此,水上航速高居世界榜首。关于装甲车辆的水上航行方式问题,有必要多说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