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俗称虫牙或至牙,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牙齿硬组织缺损及有机物分解的病变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食物从粗糙走向精细,糖类食物也随之增加,其结果是龋齿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龋损而导致的缺牙也越来越多。目前龋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疾病(肿瘤、心血管病、龋病)之一。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关于其发病原因,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四联因素理论”,即致龋的细菌、适宜的食物、机体的易感性和一定的时间,四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龋病的形成四者缺一-不可。
(l)致龋的细菌:指的是能附着在牙面、具有致龋能力的细菌。它具有产生和分泌有机酸、多糖和蛋白水解酶等的能力,这些物质可使牙齿组织的有机物溶解和无机物分解等。口腔内的细菌很多,但真正的致龋菌还不一分清楚。目前已知道与龋病有关的细菌有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等。其中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细菌。
(2)适宜的食物:主要是糖类食物,如蔗糖、葡萄糖和精制的米面食品等。细菌能利用糖产酸而腐蚀牙体。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黏附和聚积,并为细菌生长、代谢提供营养。
(3)机体的易感性:又叫机体的抵抗力,是指牙齿外形的完整性、牙冠的光滑度、钙化程度及牙与牙之间排列的关系。牙齿损坏或残缺区是龋坏好发部位,钙化好的牙齿,其硬度越高,抗龋作用越强。牙齿排列不整齐的地方容易滞留食物、细菌,也是龋病易发部位。
(4)一定的时间:龋病同其他疾病一样,在发病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短则病变发展速度快,反之,病变过程长,说明病变发展速度慢。病变发展快慢与致龋细菌多少、食物含糖量、牙齿本身敏感性有密切关系。
因此,龋病的发生可大致描述为致龋细菌与糖类食物黏附在易感牙面上,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性物质,经过一定的时间,使牙齿硬组织缺损及有机物分解而导致龋洞。
那么,龋病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呢?
龋病是一种破坏性疾病,牙齿一旦被破坏,无自身修复能力。在龋病早期,牙齿硬组织上发生脱钙,有机物分解。由于食物残渣和细菌不断地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有机物分解程度逐渐加重。首先表现在牙齿表面的颜色变化,出现白圣色或黑色,或咬硬物时出现食物嵌塞。食物嵌塞可引起疼痛或刺激性不适等症状,这是因嵌塞食物刺激龋洞底所引起。当牙齿接触冷、热、酸、甜食物时常能产生症状,说明龋坏比较浅,如果此时没有及时治疗,龋坏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严重,严重龋坏时形成残冠或残根,导致牙齿功能丧失,牙列的完整性被破坏。如果残冠、残根发生于儿童,可能有如下危害:①牙源性感染,如牙髓炎、牙根尖周围炎、颌面部间隙感染等。②影响恒牙生长发育。③影响颌骨生长发育。因为咀嚼可以刺激颌骨生长、发育,而残冠、残根刺激颌骨的作用力度差,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引起颌骨上的牙齿拥挤等。如果残冠、残根发生于成年人,可能有如下危害:牙齿部分或全部缺失时,咀嚼能力下降,加重胃肠负担,不利于身体健康;残冠、残根可刺激口腔黏膜形成溃疡,易发感染,长期刺激还可诱发癌症;引起口腔、颌面部的肌肉、颌骨和关节功能紊乱;引起牙齿、口腔、颌面部炎症或间隙感染。如果体弱多病,抵抗力下降,治疗措施不力时,还容易引起发热。全身严重感染等。
龋齿多发生在乳牙期的宝宝。一些家长认为乳牙迟早会被恒牙取代,患龋齿无关紧要,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龋齿有着严重的危害性。
牙齿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咀嚼食物,是消化系统的第一道关口。如果乳牙龋坏,自然不能正常咀嚼,食物在患儿口腔内不能很好地进行切、撕、磨等咀嚼加工,囫囵吞枣地进食,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得以充分地消化和吸收,务必会使宝宝摄取营养减少。
有些龋齿,不得不在换牙之前就拔掉,在缺牙位置两侧的乳牙,会不约而同地向缺牙的空隙区倾斜,导致恒牙萌出时发生严重的错位。恒牙的长期错位,既影响美观又碍于咀嚼,直接危害机体的生长发育。更严重的是乳牙龋坏后,发展成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它可以做为一个慢性病灶潜伏在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急性发作,突然出现剧烈的牙痛、头痛、发热、面部肿胀、食欲减退,如此反复出现,对健康影响较大。
腐烂的牙根,其锐利的边缘,常常刺破舌头、口腔粘膜,形成口腔粘膜溃疡,为细菌侵入机体开了门户。另外,牙齿的正常咀嚼运动有促进颌骨发育的作用。因此乳牙过早损害、缺损还会影响颌骨的发育,而颌骨发育不良又会造成颌骨畸形和恒牙牙列不齐等症状。这些不良后果极易导致各种牙体病或牙周病,并罹患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