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福建建阳县童逊里人。宋慈出身在一个朝廷官吏家庭,父名巩,曾做过广州节度推官。宋慈少年受业于同邑吴稚门下,吴稚是朱熹的弟子,因此,宋慈有机会与当时有名的学者交往。宋慈二十岁进太学。当时主持太学的真德秀是著名的理学家,真德秀发现宋慈的文章出自内心,流露有其感情,因此,对他十分器重。宋慈早年的师友,对于他学业的进步与后来的思想当有相当的影响。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宋慈考中了进士乙科,朝廷派他去浙江鄞县任尉官(掌一县治安),因父丧而未赴任。宋理宗宝广二年(1226年), 宋慈出任江西信丰县主薄(典颁文书,办理事务), 从此正式踏上了仕宦生涯。绍定一至三年,在郑性之幕下参与军事。
绍定四年(1232年)举为福建长汀知县(一县的行政长官)。
嘉熙元年(1237年)任邵武军通判(州府长官的行政助理)。嘉熙二年调南剑州通判。
嘉熙三年(1239年)任提点广东刑(主管司法刑狱和监察)。嘉熙四年移任江西提点刑狱兼赣州知县。
淳佑元年(1241年)知常州军事。淳佑七年任直秘阁提点湖南刑狱并兼大使行府参议官。次年进直宝谟阁奉使四路(宋分天下为各路,等于现在的省份),皆司皋事。淳佑九年,拔直焕阅知广州﹑广东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之军事行政)。
宋慈一生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后担任四次高级刑法官,后来进直宝谟阁奉使四路,也是“皆司皋事”,可见宋慈一生从事司法刑狱。长期的专业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法医检验经验 。
这一期间,宋慈在处理狱讼中,特别重视现场勘验。他对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著作加以综合、核定和提炼,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成了《洗冤集录》这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参考资料:http://www.xiaoi.com/special/listSpecialComment.do?articleId=897
建阳市政协前秘书长刘建,从事文史研究20多年。他送给记者的《建阳文史资料》第六辑,其中关于宋慈的生平,由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研究院教授宋大仁等学者写的文章作了介绍。但他们的“母本”均源自于刘克庄的《宋经略墓志铭》。
宋慈,字惠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诞生于建阳县童游里(今建阳市童游镇)。宋慈自幼聪明好学,拜同乡前辈吴稚为师,吴稚又是朱熹的高足,宋慈无形中成了朱熹的再传弟子。宋慈20岁赴杭州,就读于南宋最高学府太学,拜主持太学工作的闽北老乡祖籍浦城的真德秀为师。宋慈刻苦用功,文章写得好。以朱熹为宗的真德秀,盛赞宋慈的文章出于“内心性灵”,对他格外垂青。宋慈脑子烙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痕迹,重视实践,穷究真理,为他日后的成功铺垫了思想基石。
仕途上宋慈并不太顺,32岁才中进士乙科,受任浙江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县尉。时值父亲宋巩病逝,宋慈守孝在家未能赴任。容易被今人忽略的是,福建于五代末年逐渐开化成“文儒之乡”。到了宋代,福建文教已有凌驾于“中州之势”。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宋朝是闽北群英荟萃的辉煌时代。婉约派宗师柳永、抗金民族英雄李纲、文学理论家严羽、历史学家袁枢、理学大师游酢、西昆体诗歌领袖杨亿等人,皆生于斯长于斯,并从此走向全国。当时,正值著名爱国词人刘克庄调任建阳县令,两人皆怀忧国患民之心,常发慷慨激扬之情,一见如故,交谊甚深。刘克庄年纪小于宋慈,敬宋慈为兄,钦佩他的才学与辛弃疾不相上下。宋慈逝世10年,刘克庄惊悉噩耗,撰写了《宋经略墓志铭》以表哀思。极其珍贵的是,这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的宋慈生平史料。
宋慈54岁,擢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使”,简称“提刑”,相当于省级司法部门的最高长官,兼具理狱断案宣判等综合职能。前任广东提刑昏庸孱弱,积案200多件。宋慈深入察访,用8个月就裁决了积案,拯救了无辜受害者。宋慈又任江西、湖南等地提刑,听讼清明,雪冤除暴,处罚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刷新政绩赢取民心。
世间不白冤案之多,法医检验知识之少,逼着宋慈痛感“洗冤泽物,起死回生”的必要。55岁开始,他广泛收集前人的经验,切身体悟到“倘若刑狱一有不决之疑,必多所失。因作《洗冤集录》,以期得情。”漫长的封建社会,奉行疑罪从有的潜规则,冤狱的产生便不可避免。但技术上能够尽量减少偏差,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刻梓问世于湖南的《洗冤集录》,产生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满腹经纶的宋慈生前未留任何的诗词赋颂,但《洗冤集录》电光一闪,奠定了他在法医学上名垂青史的权威地位。
《洗冤集录》的成书时代,西方世界正笼罩在中世纪的茫茫长夜。直到两百年后,随着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浪潮,西方人才以空前的热情从东方汲取先进的科技知识,其中包括《洗冤集录》。《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系统法医学专著,比意大利人菲德利的《医生的报告》早了整整350年。世界法医学界公认宋慈为世界法医学的鼻祖。
然而,宋慈却因著书操劳过度,身体日益衰弱。淳祐九年,他任广东经略安抚使,相当于省级行政部门的最高长官。当年七月初七在广州去世,享年64岁。当朝皇帝宋理宗赵昀封他为“中外分忧之臣”,特赐“朝议大夫”,御书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
《洗冤集录》涉及哪些方面内容?
《洗冤集录》开篇自序三句话:“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大辟”之罪乃砍头之罪,宋慈一向是“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南宋尚没有“法医”的称谓,“检验”工作相当于法医的职责。《洗冤集录》涉及的就是法医检验方面的内容。在凶残纠问式诉讼方法横行,口供被视为证据之王的封建制度下,《洗冤集录》鲜明地主张重勘验实断讼,体现了“居官,以民命为重”的人本理念,确是难能可贵。
《洗冤集录》一经出版,立刻成为中国检验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全书五卷五十三条(附一章),7万多字,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宋代颁行的关于现场勘验尸检的《条令》二十九则,包括原则、程序和注意事项,还有违章惩处等的严明法纪。主体的第二部分最精华,从第六条到第四十九条,阐述了初检、验尸、验女尸、验腐尸、掘墓、填报尸单等业务程序,指出各种场合环节上应与不应的行为。对分辨自缢、勒尸与死后被假作自缢;自杀与他杀;真假难辨的机械性窒息死、钝锐器损伤死等列有详细检验分辨的方法。第三部分记有自缢、水溺、渴死、杀伤及胎动等抢救方法和单方数十则。
1986年,中国法医学会和建阳县人民政府在建阳隆重举行纪念宋慈诞辰800周年大会。会上,中国医科大学法医系主任贾静涛、公安部法医研究室副主任麻永昌等专家学者宣读交流了论文,认为“《洗冤集录》与现代法医学的主要内容非常相似,富有永恒的真知”。如列举了溺死者在河、池、渠、井等场所溺死的情况,明确界定:大抵水深三四尺,皆能淹死人;如果生病溺死,则不计水的深浅。活着溺死必然挣扎,手脚爪缝有泥沙,口鼻内有水沫,肚子鼓胀;死后被人抛入水中则无此现象。
再如,检验尸骨上的生前伤,《洗冤集录》提到将黄油新雨伞迎着太阳罩住尸骨,检验人员隔着雨伞查看尸骨,伤之在骨内就毫发毕露。这一方法和现代应用紫外线光照射尸骨检验伤痕的原理是一致的。因为不透明物体在阳光下所显示的颜色,都是选择反射的结果。而光线通过黄油新雨伞,能吸收一部分足以影响仔细观察的光线。《洗冤集录》某些检验手段,尽管当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非常实用令人叫绝。
受时代的限制,《洗冤集录》有些观点并不科学,如:“虎咬人,月初咬头颈,月中咬背,月尽咬两脚。猫咬鼠亦然。”“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男子骨白,妇骨黑。”当然,《洗冤集录》总体上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来苛求古人。
在建阳市乃至闽北古代名人中,只有朱熹和宋慈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朱熹在建阳长期著书立说,宋慈在建阳生活了41年,但人们对宋慈的了解少于朱熹。堂堂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对宋慈未著半字。清陆心源编撰《宋史翼》补续了《宋史》,才把宋慈列入“人物志”。清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摘要介绍《洗冤集录》,却对“宋慈始末未详。”明嘉靖《建阳县志》,仅存6个字。清道光《建阳县志》,只有百余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大学历史系的《中国通史》,九十年代末北大出版的《中华文化之光》,也没有宋慈名录。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封建社会更青睐文人的才情和武人的战功,如年幼时擅长写诗填词就被捧为“神童”。被马克思誉为“预兆着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宋朝三大发明未能在故土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倒让西方殖民者利用来充当尖矛利盾,是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属于“方技”一类的人物,哪怕做出了惊天成就,依然难登大雅之堂。宋朝以前,我国各地衙门就有“仵作”,或叫“行人”。他们替检验官员充当帮手,抬尸体,涂药酒,报伤痕,接触的是常人避之不及的腐肉、血液、斑迹,一向被统治阶级蔑为“贱役”。宋慈处于宋明理学备受推崇的时代,检验职业的黯淡就似乎“顺理成章”了。
建国后挖掘研究传播宋慈,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宋大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国外教材一讲法医史必抬出宋慈,这让他感到多少有点“国内开花国外香”的意味。他数次发函给建阳县人民政府,强烈呼吁寻找保护好宋慈墓地和遗迹,得到了积极响应。1955年5月和7月,建阳县文化卫生部门两次普查,经崇雒(音“络”)乡昌茂坊村民苏仕铭等人的指引,在风山岭上的几十座荒冢中,终于找到宋慈的“朝天墓”——闽北民间普普通通的一座墓地。从断碑中,文物工作者确认为宋理宗御书。1957年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缮宋慈墓,1961年公布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一次维修由建阳县文化馆王治平负责,按照岳飞墓的样式,封土堆为石砌圆形,占地面积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
还有哪些疑点值得考证?
遗憾的是,至今,宋慈不仅没有留下一件“遗物”,而且没有找到他的一位“后裔”。原始的南宋木刻本《洗冤集录》今已不存,现存最古的是元朝刻本。建阳市地方志编委主任、建阳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李家钦告诉记者:“我们眼下编辑最新的《建阳大典》中,21个大姓没有列入宋姓,也没有查到宋慈的家谱。”建阳姓宋人家没有宋慈后裔的“字派排行”,宋慈墓地所在的崇雒乡只有后畲村少数姓宋人家,但都无法从点串连成线,找到与宋慈渊源的关系。宋慈的祖孙之间出过几位进士,嫡孙宋峦是元朝建阳市惟一的进士。《建阳县志》记载,宋慈后裔存在着“不事二君”、“入元不仕”的情结,可能归隐江湖,逐渐销声匿迹。
清明扫墓,是中国人崇拜祖先的一种传统仪式。《宋经略墓志铭》记载,宋慈祖上从河北顺德县迁到浙江建德县,因为高祖赴建阳县做官,后裔便定居下来。现年69岁的昌茂坊村民叶润良回忆:有一年清明节,苏仕铭在凉亭对叶润良等一群小孩说,30多年前的每年清明节,都有一批骑马坐轿的官府人家从北方来祭祀宋慈墓,拿10个左右的铜板雇他们拔草,还拿糕点给他们吃,到了抗战期间就再也没有来过了。崇雒中学退休教师王金高口述:1965年,昌茂坊土改时的农会主席李明德告诉他,李明德少年时常看到一批骑马坐轿的官府人家从北方来祭祀宋慈墓,位置正好在风山岭上,后来路途遥远便花钱雇当地人代为扫墓。两位老人都讲到相似的细节,可惜早已作古无从核对。
宋慈是在广州任所去世的。1986年,建阳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谢道华写了一篇短文《“洗冤人”宋慈》,登在同年8月8日广州《羊城晚报》上。“如果宋慈后裔在广州,希望他们能来寻根。但广州方面一直杳无音信。”
籍贯童游里的宋慈,为什么归葬崇雒乡昌茂坊?如今乘车,两地还相距半小时的路程。对此,目前说法不一。《建阳县志》记载,昌茂坊是宋慈祖居地。《崇雒乡志》记载,南宋全国连年战乱,百姓为爱护宋慈,选一清静之所,而崇雒紧邻童游,可算故土,叶落归根。记者站在远处观察,风山岭恰似一头丰硕的乌龟,宋慈墓恰建在龟之首。龟,自古喻长寿吉祥。有趣的是,崇雒乡61个自然村中,唯独昌茂不叫“村”而叫“坊”,保留着南宋时期的叫法。
穿过百米绿荫长廊便走进宋慈墓陵:三面田畴数里,阡陌纵横;耳听布谷鸣脆,白鹭追逐;眼观荷花盛开,芦苇摇曳。香樟、杜樱、建柏、罗汉松环绕的宋慈墓,显得洁净肃穆。但记者发现,可能习惯了今人的取名方式,1982年6月重修的宋慈墓碑题词不慎成了“错版”:宋慈惠父之墓。“惠父”是宋慈的字,而不是名。古人名与字一同出现,都要标注字“某某”。规范的是:慈字惠父宋公之墓。这是宋理宗的御书,出土断碑就这么题写。
从1984年起担任宋慈墓管理员的钟发根告诉记者,为数不多的游人中,不时会出现外国人。他拿出一张名片,上书:日本京都产业大学教授桥本高胜。教授不辞万里赶来,仅为一睹宋慈墓,并在钟发根家里共进午餐。照片表明,那是1999年8月11日。崇雒乡党委书记叶华生透露,当年下乡插队的福州知青已筹集8万元,乡里计划分步在宋慈墓旁建纪念馆,立石牌坊。
确实有其人
以下是他的简历
姓名:宋慈
国家或者地区:中国
学科:法医学
发明创造: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宋慈(1186-1249)中国宋代官吏,字惠父,福建省建阳人。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好学,20岁入太学后,以其“博记览,善辞令”而倍受人们赏识,曾与著名诗人疾齐名。虽然在我国于公元前2世纪就有关于尸检的记载,五代时期和凝父子也著有《疑狱记》(951年)问世。但真正系统地法医方面之专著,当推南宋宋慈所著之《洗冤集录》。这本书刊发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比西方17世纪初,意大利医学家F.菲德利所写的法医专著术早350多年,可毫无疑问的称得上世界上第一部法医专著。《洗冤集录》刊行后,被刑法官吏奉为金圭玉臬,成为处理死伤案件的法典和依据。1779年,这部著作被法国节译发表在巴黎出版的杂志上;1840年以后,先后出现荷兰文、德文和英文译本。它对世界的法医学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宋慈(1186-1249年)
字惠父,南宋建阳县童游里(今童游南山下)人。北宋时,他的高祖世卿从浙江建德县来任建阳丞而家居建阳。父宋巩曾任广州节度推官,家境小康。宋慈从小受学于父,10岁时从学建阳县学者、朱熹的高弟吴稚,并得到吴稚的同窗黄干、李方子等名人指教。他重视实践,力求真知。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他进京入太学,深太学博士真德秀的赏识,遂拜其为师。
嘉定十年(1217年)宋慈中乙科进士,授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县尉,遇父病未赴任。宝庆二年(1226年)始走上仕途,任江西省信丰县主簿。安抚使郑性之慕其有拨乱反治才,延入幕府参预军事,多所赞助。任期届满,江西提出点刑狱使叶宰聘宋慈为慕僚。宋慈协助镇压饥民暴动得以升任舍人。绍定四年(1231年),得福建路招捕使陈韡推荐,宋慈得任长汀县令。县境百姓苦于监价高昂,从海口溯闽江,盐运至长汀,要隔年才能运到。他莅任之初,改从潮洲沿韩江、汀江而至长汀,往返仅3月,大大节省运费。官府将盐廉价出售,百姓无不讴歌载道。端平三年(1236年),同知枢密使魏了翁聘宋慈为幕僚。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他任职邵武军(今属福建),仅及周年,民有余念。次年,浙西饥荒,宋慈奉诏入境,叹曰:“强宗巨室,始去籍以避赋,终闭粜以邀利,吾当其谋尔。”于是实行“济粜法”,将人户分为五等;最富有者出存粮半济半粜;较富有者只粜而济助;中等不济也不粜;次贫者半济助;赤贫者全济,济米由官府拨付,停征一半租税。富户不敢违命,贫者得以度过荒年。
宋慈廉政爱民,执法严明。尤其是“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嘉熙三年(1239年)升任司农丞知赣州。次年,提出点广东刑狱,发现所属官员多不履行职责,有拘押数年的案犯,都未理清曲直。于是制订办案规约,责令所属官员限期执行,仅8个月,就处理了200多个案犯。移任江西堤点刑狱,为赣民作主,严办违法的盐贩。淳佑五年(1245年),转任常州知州,议重修《毗陵志》,开始编辑洗冤录资料。任满,转任广西提点刑狱,巡行各部,雪冤禁暴,虽偏僻恶溺处所,亦必亲往视察。淳佑七年(1247年),任直秘阁、湖南提点刑狱使。是年冬,撰成《洗冤集录》。
淳佑八年(1248年),任宝谟阁直学士,奉命巡回四路,掌管刑狱。听讼清明,决事果断。翌年,升任焕章阁直学士、广州知州与广东经略安抚使。他忽患头晕病,仍然参加祭孔典礼。从此委顿不起。同年三月初七逝世于广州官寓,享年64岁。于次年七月十五日,归葬建阳县崇雒里(今崇雒乡)建阳宋氏祖居地昌茂村。
宋理宗赐赠朝议大夫,誉他为“中外分忧之臣”,亲自手书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
《洗冤集录》计5卷13条。内容包括法医检验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步骤,疑难伤亡现象的辨别,真假伤痕的判析等。宋慈在《序》中指出:“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因此,检验乃一切刑狱之根本途径及手段。《洗冤集录》涉及尸体识别、四时尸变,以及凶杀、自刎、火烧、水溺、服素、绳缢、杖死、跌死、牛马踏死、四转拶死、酒食饱死、筑踏内损死等法医学诸多方面的详尽知识;博及病理、药理、解剖、急救、妇科、儿科、等其他医学方面的知识。它一刻梓问世就受到了朝廷的极大重视,并命颁行全国,成为法医官吏案头必备之书。
《洗冤集录》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法医学史上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早在明朝初年,它首先传入朝鲜,三百余年间,一直是朝鲜法医检验领域的标准著作。之后在德川幕府时代(1603-1867年)经朝鲜传入日本,在短短的10年间6次再版,影响极大。鸦片战争后,它又被西文学者翻译介绍到荷、德、法、英等四国,影响欧洲国家。本世纪50年代,苏联契利法珂夫教授著的《法医学史及法医检验》一书将宋慈画像刻印于卷首,尊为“法医学奠基人”。
参考资料:知识人
有,大约在北宋时期原名叫宋磁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