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技术
养殖场建造
养殖场要选择在水塘或水池,虫源比较丰富、气温较暖和的地方。一般养殖户可根据现有水面,对池塘、渠道、水沟、水田进行改造即可。场地四周建约1.5米高的围墙或尼龙网,以防蛇、鼠爬入危害蟾蜍或蟾蜍外逃。里面设蝌蚪池、幼蟾池、成蟾池、配种与产卵池、孵化池。
蝌蚪池面积3㎡~6㎡,池深40cm,池底成微斜坡状,低处有一排水孔,孔用细铁丝网封罩,水深保持在30cm左右。
幼蟾蜍池面积30㎡~70㎡,池深60cm,池底亦有排水孔,孔加网罩,水深40cm,池底铺10cm厚的泥沙,池中必须留出1/3~1/4的活动场地,且高出水面5cm~10cm。活动场宜设在池的南边,与水相接的一面成斜坡式,便于蟾蜍上岸觅食。在活动场上可以种一些草和小灌木。
成蟾蜍池面积为40㎡~80㎡,池深70cm,其他要求与幼蟾蜍池相同,水可深些。
交配产卵池面积2㎡~4㎡,池深40cm,水深20cm,池中种适量漂浮水生植物,如绿萍、水葫芦等。在即将产卵时再撒少量干稻草或杂草,以便卵附着。饲养池上安黑光灯诱虫,供其捕食。
繁殖技术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是蟾蜍的产卵盛期,苗种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采集:
(1)在产卵季节的雨后到静水处寻找蟾蜍卵块,捞回后放在养殖池中孵化,一般3天就可孵出小蝌蚪。但采用这种方法必须一次放足,否则孵化时间不一致,蝌蚪大小不一,影响成活率。
(2)在惊蛰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到野外潮湿的地方捕捉越冬蟾蜍,选择个体较大,健康强壮,无伤无病的作种用,按雌雄比3:1放到产卵池中养殖,让其自然交配、产卵、受精。每天产的卵要收集另池存放,让其自然孵化。产完卵的亲蟾也要另池存放,没产的继续留产。
(3)到养殖单位购买选育的优良亲蟾,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集中产卵和孵化。
饲养管理
孵化期
卵块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2团左右为宜,最适水温为18℃~24℃,经过约4天即可孵化出蝌蚪。孵化期注意更换水质和调节光照。蟾蜍的卵是深黑色的,有利于呼吸阳光,气温较低的春天,不需直接光照,盛夏高温可适当遮阴,遇寒流、暴雨等恶劣天气,可用塑料薄膜保温。
蝌蚪期
刚孵出的小蝌蚪,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不取食,靠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3天后,小蝌蚪开始吃水中藻类或其他饵料。养殖池要提前一星期施入少量发酵的猪、牛粪,繁殖浮游生物。蝌蚪入池后不能再泼洒粪尿,以免伤害蝌蚪。如果水质太瘦,可投喂切碎的菜叶、鱼肠、猪血、淘米水,每天2次。水温保持在18℃~24℃。刚孵化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养2000个~4000个。经半个多月的培育,体长达3cm时,就可捞出放入幼蟾池中养殖。
幼蟾期
幼蟾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只~100只为宜。幼蟾生长快、食量大,要保证有充足的饵料供给。一是在养殖场上空装黑光灯,每天晚上开灯诱虫;二是将各种畜、禽粪堆积在养殖池陆地上一角,让其自行诱集与滋生虫子,供蟾捕食;三是到潮湿的地方寻挖蚯蚓或配套养殖蚯蚓;四是到无农药处理过的厕所里捞取蝇蛆冲洗干净投喂,或配套培养蝇蛆。如饵料仍不足时,可用30%饼类、30%的屠宰下脚料、5%的鱼粉、30%的麸皮、5%大豆粉做成配合饲料,与动物性饲料结合训食投喂。从卵孵出蝌蚪到幼蟾约40天后,就须转入成蟾池养殖。
成蟾期和越冬期
养殖池精养成蟾蜍,以每平方米水面放养40只~50只为宜。成蟾蜍主要以昆虫为食,可在养殖场内种植各种植物招引昆虫,夜间用灯光引诱昆虫,还可养殖黄粉虫、蚯蚓,捕捉蝇蛆或在养殖场内堆积厩肥以孳生虫子为其提供食饵。夏、秋季节水质易变坏,应根据水色变化,及时灌注新水,保持水质清爽。霜降后,当气温降到10℃以下时,蟾蜍就隐蔽在土中或钻入洞穴中,也有的在池塘深水处集群冬眠停食。到次年惊蛰后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蟾蜍开始醒眠、活动、觅食,这时应抓紧投喂。
在整个越冬期间,池塘要保持一定水位,以防越冬蟾蜍冻死或干死,一旦渗漏要及时灌水。陆上洞穴要覆盖些柴草保温。当春天气温回升到蟾蜍醒眠时,就要挑除柴草,并大水喷灌池内陆地。经过1年的饲养,既可作种繁殖,又可采集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