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法国
作为博物馆,卢浮宫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如果追溯开来的话,在12世纪时为了抵御入侵者,它便以城堡的形式出现在塞纳河畔。后来几经衰败、变迁和改建,在法兰西一世和亨利四世手中具备了雏形,直到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卢浮宫才得以大规模扩建。路易十四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像世界历史上许多统治者一样,对艺术有着极端的喜好。对有作为的统治者来说,似乎文治武功从来都是不可少的,后来的路易十六和拿破仑皇帝也不能例外。法国的卢浮宫就是在这样一些叱吒风云的人手里,一步步走向了它的繁荣。
繁荣到今天,卢浮宫已成为全世界艺术爱好者向往的圣地。在进到卢浮宫前,没少看有关介绍它的资料,即使在走进贝聿铭先生为卢浮宫博物馆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大厅,查看索要的说明书时也未曾想到,此次参观由于时间紧迫而只能“跑马观花”,留下诸多的遗憾。
卢浮宫的硕大和馆藏的丰富实在超出了人的想象。它给人的不仅是那种空间的宏大,它还有时间跨度上的深厚,它把文化历史和艺术集合起来的那种厚重,是人们凭空想象不出来的。事实上人们一进入展厅,仿佛就像掉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扑面而来的展品常常让人惊叹得喘不过气来。参观者没办法停下脚步专注某件展品,眼睛这时已经不够使了,因为大脑还没从捕捉到的对象那里作出反应,下一件展品又已跳进了你的视线。思维被新奇和感叹占据着,使人往往不能马上做出选择,你没办法凝神思考,你让思想稍一停顿,就会放过想看的东西。记得在一份材料上见到过这样的话:卢浮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法国人的确值得为此而骄傲。对于渴望艺术熏陶的人来说,卢浮宫就像乳汁丰盈的母亲,任何人都会从她那里得到身心的滋养。
在展品前簇拥的参观者常常悄然驻足下来,看他们那庄重的神情,不免使人想到“朝圣”二字。他们或凝重或惊喜,或茫然或疑惑的表情告诉人们,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中其内心的震动是多么强烈。浓缩的历史猛然间呈现在眼前,这巨大的冲击是任谁也不能回避的。我敢说许多人虽不能完全理解展品所包含的内容,但你从一张张虔诚的脸上,可以感觉到震撼所产生的力量。他们或许会由此联想起什么,或许通过联想而得到某种启语,这都很难说清。我们人类的进步很多时候都是由联想推动着,并在联想中构思和创造出许多新的东西。艺术的灵感靠的是心灵的触动,卢浮宫正是向思考的人提供着驰骋的空间。这里的每一尊雕塑和每一幅画都昭告着人们,它可以为献身艺术的人插上幻象的翅膀。站在展厅里,人类尘封的历史仿佛可以触摸到,英雄豪杰、达官显贵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艺术不朽。100多年前的罗丹就说过这样的话,据说,当时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来卖画布和颜料,他只好用纸和铅笔来临摹艺术品,或许正是如此,才使他最后疯狂地迷恋起雕塑而不是奢侈的绘画。
卢浮宫作为博物馆在早年是不收费的。免费参观不知成全了多少穷困潦倒的艺术家。我很想找到关于这方面的数字统计,可是不可能。但我可以肯定,任何一个艺术家只要决心已定,他都会不顾一切地去造访卢浮宫。吴作人来过这里,刘海粟来过这里,章玉良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所知道的国内外画家和艺术家只要有可能,都会无视千山万水的阻隔,想方设法到这里来接受艺术的洗礼。从绘画史和文学史上我们可以查到马谛斯就曾经把卢浮宫当成自己的家,雷诺阿曾无数次将画板支在这里一遍遍地临画,波特莱尔将卢浮宫的见闻不厌其烦地写进她的散文,塞尚对卢浮宫的疯狂喜爱,甚至使他生出想要“烧掉卢浮宫”的念头……不仅是为了艺术的人们蜂拥到这里来,各个阶层的人都把这里当成他们寻找精神慰藉的地方。左拉在小说《酒店》中,就把他描述的故事带到卢浮宫,通过参观将小说中人物的滑稽和可笑描摹得生动有趣。
在众多的记述文字中,卢浮宫的大厅里常常是画架林立,站满临摹大师作品的学生们。可我没看到这种壮观的场面,大约时过境迁,眼前见到更多的是拿着照相机拍照的人群。卢浮宫作为艺术家的淘金地虽然还是那般神圣,但它而今吸引更多的是普通人。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已不仅仅是绘画史家们研究的对象,各种肤色的参观者都可以站在它面前评头品足。米罗的《维纳斯》雕塑也不再难见芳容,人们可以近在咫尺地欣赏它们,甚至可与这尊颇具传奇色彩和残缺之美的女神合影留念……这种艺术的普及是我们国人难以想象的。在卢浮宫“禁止拍照”的标志很难看到,绝非像我们的博物馆“严禁拍照”的牌子比比皆是,或者拍照也成,那便是交上银子来。
卢浮宫博物馆给人精神上的撞击是无形的。它明喻着:伟大的艺术都是通过无言的形式而呼唤着人的良知。尽管这里的展品有许多来路并不光彩,甚至是用强盗式的行径掠夺来的,但这已成历史。不管它摆放在哪里,千百年来这些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艺术家的创造,在今天已然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希望的桥梁。伟大艺术瑰宝的创造者并未向后人做出过任何意义上的解释和许诺,像所有的播种者一样,他们只是把种子洒向富饶的田野,然后便拂袖飘然而去,把无限遥远的追想和祈盼留给我们,让我们在追想和祈盼中寻找人生的意义。这确乎是参观卢浮宫后给我的启发。因为人类丧失什么也不能丧失梦想,如果人不能创造梦想,那么生命也就没了任何意义。
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卢浮宫时,展现在眼前的是杜勒丽花园碧绿如茵的草坪,有成群的鸽子在花丛中翻飞嬉戏。涌动的喷泉将水花抛将起来,一直洒向天空,水气中,七色的彩虹刚好飞架在宫殿一角……
巴黎
法国吧
那个劲霸广告说的"唯一入选法国卢浮宫品牌"什么的
法国巴黎
法国
法国巴黎作为博物馆,卢浮宫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如果追溯开来的话,在12世纪时为了抵御入侵者,它便以城堡的形式出现在塞纳河畔。后来几经衰败、变迁和改建,在法兰西一世和亨利四世手中具备了雏形,直到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卢浮宫才得以大规模扩建。路易十四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像世界历史上许多统治者一样,对艺术有着极端的喜好。对有作为的统治者来说,似乎文治武功从来都是不可少的,后来的路易十六和拿破仑皇帝也不能例外。法国的卢浮宫就是在这样一些叱吒风云的人手里,一步步走向了它的繁荣。
繁荣到今天,卢浮宫已成为全世界艺术爱好者向往的圣地。在进到卢浮宫前,没少看有关介绍它的资料,即使在走进贝聿铭先生为卢浮宫博物馆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大厅,查看索要的说明书时也未曾想到,此次参观由于时间紧迫而只能“跑马观花”,留下诸多的遗憾。
卢浮宫的硕大和馆藏的丰富实在超出了人的想象。它给人的不仅是那种空间的宏大,它还有时间跨度上的深厚,它把文化历史和艺术集合起来的那种厚重,是人们凭空想象不出来的。事实上人们一进入展厅,仿佛就像掉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扑面而来的展品常常让人惊叹得喘不过气来。参观者没办法停下脚步专注某件展品,眼睛这时已经不够使了,因为大脑还没从捕捉到的对象那里作出反应,下一件展品又已跳进了你的视线。思维被新奇和感叹占据着,使人往往不能马上做出选择,你没办法凝神思考,你让思想稍一停顿,就会放过想看的东西。记得在一份材料上见到过这样的话:卢浮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法国人的确值得为此而骄傲。对于渴望艺术熏陶的人来说,卢浮宫就像乳汁丰盈的母亲,任何人都会从她那里得到身心的滋养。
在展品前簇拥的参观者常常悄然驻足下来,看他们那庄重的神情,不免使人想到“朝圣”二字。他们或凝重或惊喜,或茫然或疑惑的表情告诉人们,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中其内心的震动是多么强烈。浓缩的历史猛然间呈现在眼前,这巨大的冲击是任谁也不能回避的。我敢说许多人虽不能完全理解展品所包含的内容,但你从一张张虔诚的脸上,可以感觉到震撼所产生的力量。他们或许会由此联想起什么,或许通过联想而得到某种启语,这都很难说清。我们人类的进步很多时候都是由联想推动着,并在联想中构思和创造出许多新的东西。艺术的灵感靠的是心灵的触动,卢浮宫正是向思考的人提供着驰骋的空间。这里的每一尊雕塑和每一幅画都昭告着人们,它可以为献身艺术的人插上幻象的翅膀。站在展厅里,人类尘封的历史仿佛可以触摸到,英雄豪杰、达官显贵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艺术不朽。100多年前的罗丹就说过这样的话,据说,当时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来卖画布和颜料,他只好用纸和铅笔来临摹艺术品,或许正是如此,才使他最后疯狂地迷恋起雕塑而不是奢侈的绘画。
卢浮宫作为博物馆在早年是不收费的。免费参观不知成全了多少穷困潦倒的艺术家。我很想找到关于这方面的数字统计,可是不可能。但我可以肯定,任何一个艺术家只要决心已定,他都会不顾一切地去造访卢浮宫。吴作人来过这里,刘海粟来过这里,章玉良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所知道的国内外画家和艺术家只要有可能,都会无视千山万水的阻隔,想方设法到这里来接受艺术的洗礼。从绘画史和文学史上我们可以查到马谛斯就曾经把卢浮宫当成自己的家,雷诺阿曾无数次将画板支在这里一遍遍地临画,波特莱尔将卢浮宫的见闻不厌其烦地写进她的散文,塞尚对卢浮宫的疯狂喜爱,甚至使他生出想要“烧掉卢浮宫”的念头……不仅是为了艺术的人们蜂拥到这里来,各个阶层的人都把这里当成他们寻找精神慰藉的地方。左拉在小说《酒店》中,就把他描述的故事带到卢浮宫,通过参观将小说中人物的滑稽和可笑描摹得生动有趣。
在众多的记述文字中,卢浮宫的大厅里常常是画架林立,站满临摹大师作品的学生们。可我没看到这种壮观的场面,大约时过境迁,眼前见到更多的是拿着照相机拍照的人群。卢浮宫作为艺术家的淘金地虽然还是那般神圣,但它而今吸引更多的是普通人。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已不仅仅是绘画史家们研究的对象,各种肤色的参观者都可以站在它面前评头品足。米罗的《维纳斯》雕塑也不再难见芳容,人们可以近在咫尺地欣赏它们,甚至可与这尊颇具传奇色彩和残缺之美的女神合影留念……这种艺术的普及是我们国人难以想象的。在卢浮宫“禁止拍照”的标志很难看到,绝非像我们的博物馆“严禁拍照”的牌子比比皆是,或者拍照也成,那便是交上银子来。
卢浮宫博物馆给人精神上的撞击是无形的。它明喻着:伟大的艺术都是通过无言的形式而呼唤着人的良知。尽管这里的展品有许多来路并不光彩,甚至是用强盗式的行径掠夺来的,但这已成历史。不管它摆放在哪里,千百年来这些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艺术家的创造,在今天已然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希望的桥梁。伟大艺术瑰宝的创造者并未向后人做出过任何意义上的解释和许诺,像所有的播种者一样,他们只是把种子洒向富饶的田野,然后便拂袖飘然而去,把无限遥远的追想和祈盼留给我们,让我们在追想和祈盼中寻找人生的意义。这确乎是参观卢浮宫后给我的启发。因为人类丧失什么也不能丧失梦想,如果人不能创造梦想,那么生命也就没了任何意义。
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卢浮宫时,展现在眼前的是杜勒丽花园碧绿如茵的草坪,有成群的鸽子在花丛中翻飞嬉戏。涌动的喷泉将水花抛将起来,一直洒向天空,水气中,七色的彩虹刚好飞架在宫殿一角……
法国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