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介绍- -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 3460 余种。它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关于《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 3460 余种。它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乾隆三十八年 (1773) 二月开始后,四十六年 (1781) 十二月第一部修成,到五十二年 (1787) 六月,先后完成七部,历时十五年,以后校对错误缺漏,补充一批书籍人内,乾隆五十八年 (1793) 编篆工作全部告竣。
《四库全书》成书后,乾隆帝对其存藏十分重视。他决定仿效"天一阁"规制,修建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共七座藏书楼。先行缮录的四套《四库全书》分别送藏于紫禁城文华殿后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北四阁《四库全书》专为御览,仅供乾隆帝随时调阅,外人无缘得见。后来,乾隆帝考虑到文人学子读书需要,命将续缮的三套《四库全书》分别送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史称"江浙三阁全书"。南三阁《四库全书》均对外开放,而且鼓励文人学子入阁阅览。
《四库全书》庋置各阁不久,清王朝就步入到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至今的两百年间《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各阁《四库全书》因此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命运。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攻陷镇江,火烧文宗阁,《四库全书》损失惨重。后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的《四库全书》又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兵火。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虽然免遭兵火厄运,但其中册次也大量散佚。后经补抄,才基本配全,今藏浙江图书馆。内廷四阁的《四库全书》也没能逃过战争的浩劫。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化为灰烬,翰林院的《四库全书》底本也多被毁坏、流失。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残存的四库底本被劫掠出境,散藏于英、法各国图书馆中。 1948 年底到 1949 年初,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全面溃败,文渊阁《四库全书》被运往台湾。北四阁《四库全书》饱经苍桑,只有文渊、文津、文溯三阁的藏本基本完整,留存至今。目前它们分别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和台湾省。
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七部书中最早完整的一部,至今保存完好。
《四库全书》作为完整的一部丛书,它清晰统一的体例,规模的宏大,收罗的全面,资料的丰富,都是其它图书难以比拟的。几乎收罗了从上古至干隆时代所有的典籍资料,分经史子集详细罗列,有了它,几乎无需再阅读其它文献,就可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全面而且细致的了解。因此从收罗文献之历史跨度来说,《四库全书》是所有丛书中最长的,因而就单部的丛书来说,它的历史意义也最为深远。
在保存图书方面,《四库全书》亦功不可没。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典籍,至《四库全书》而得以全面地涵盖整理。尤其是相当多已经散佚的图书,因它而有了书名存目,这对全面保存中国文化典籍和保持历史原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四库全书》辑录并保存了大量散佚民间的《永乐大典》中的图书,且收入时仍保持其原貌,这对我们了解和认识《永乐大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问世增强了当时各民族成员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度。文化认同度是指全体民族成员在价值取向、民族理想、思维方式、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共享程度。一般来说,文化认同度与民族凝聚力成正比关系。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问世强化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传统对当时各民族成员的思想整合力。
《四库全书》汇集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宝库。
《四库全书》最大的价值和功用,就在于保存典籍,传承文化,为学者研究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完整的文献资料。而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乾隆三十八年 (1773) 二月开始后,四十六年 (1781) 十二月第一份初稿修成,乾隆下令修文渊阁存放这部《四库全书》。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 1774 — 1776 年)建成。
文渊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渊阁的园林布局,十分精致。阁前设长方形水池,周置石栏,以石拱桥与文华殿后殿联为一体,池中养殖鱼藻。大型迭石假山环列阁后,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连阁的左右门道阶梯也增加迭石艺术处理,使文渊阁的气氛更加浓厚。阁内悬有乾隆御书"汇流澄鉴"四字匾。
曾藏在这里的世界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以非常考究的楠木书箱盛装,安置在书架上。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工整。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于 1948 年年底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另外,故宫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熙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考证》、《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在文渊阁的前面是"文华殿"。这是皇帝们举行"经筵"、听讲经官讲学"进讲"的地方,在皇帝听讲的前一天,还要到文华殿东的传心殿向孔子的牌位祭告。文华殿在初建时是太子们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后来由于几位太子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公元 1536 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换成黄瓦。明清两朝皇帝御"经筵"都是在春分、秋分两季。皇帝要撰写御论,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经筵御论使用满语和汉语各讲一遍。清朝诸帝文化素养都非常高深,皇帝讲得兴高采烈,还会指名文臣辩论。最后,作为对有幸参加典礼的文臣们的特殊奖励,皇帝率大家打开文华殿后门,来到殿后文渊阁,赏赐文臣们翻阅阁中藏书
参考资料:http://gulongsheng.blogchina.com/299376.html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2903.htm
看过 《铁齿铜牙纪晓岚》没?就是他主持编写的,至于其他的方面嘛,上面这位老兄写的够多拉,慢慢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