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郫县继续西行三十余公里,便来到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衔接处的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原名灌县,早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灌县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说明都江堰水利在该市所占位置的重要。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完成于秦惠文王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在发挥着巨大的防洪和灌溉效益,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经过改造扩建,现已有大小3万多条灌溉渠道,灌溉着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30多个的县、市的约7000平方千米农田。都江堰游览区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渠首工程。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岷江的中、上游交界处,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鱼嘴像一把匕首伸入江心,把岷江水分为外江和内江。
外江是岷江正流,内江水则通过宝瓶口引入成都平原灌溉千万亩农田,并提供成都及其附近城镇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宝瓶口是一个人工开凿,仅有10多米宽的狭小进水口,起着控制内江水量的作用。开凿宝瓶口时,从玉垒山麓分离开去的一个小山包被称为 “离堆”。为排泄内江多余的水量和泥沙,古人在内、外江之间的金刚堤上开出一条宽约30多米的浅槽。洪水期间涌入内江多余的水量和泥沙可从飞沙堰自动排入外江。
都江堰渠首工程通过鱼嘴分水堤、宝瓶引水口和泄洪排沙的飞沙堰的有机配合,使内外江的水量始终按四、六分成,即洪水时内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时外江四成,内江六成,保证灌区既有足够的水源,又不至于发生水灾。古人利用岷江河道的弯曲度,巧妙地借用了流体力学的原理,使内外江泥沙排泄量的比例与水流量成反比,大部分泥沙通过鱼嘴和飞沙堰排入外江;留在内江的泥沙则通过每年冬季的岁修加以清除。
岁修时为保证成都平原用水,后人又在飞沙堰下面凿开一条暗道,将外江水引入灌区,人们称这条暗道为“漏罐”。解放以后,随着成都平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为更好地控制灌区水量,60年代在鱼嘴的外江一侧修建了钢闸门,结束了原始的控制内江水量的办法。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而不毁,其根源就在于它的科学性是古蜀国人民在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