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简介。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

在19世纪中叶文学史的转折时期,波德莱尔宣称:“大名鼎鼎的诗人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因此我要做些别的事。”

波德莱尔做了什么事呢?他认为“18世纪流行的是虚伪的道德观,由此产生的‘美’也是虚伪的。所以18世纪是一个普遍盲目的时代。”因此,他对诗的性质作了激烈的变革:“什么叫做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透过粉饰,我会掘出一个地狱!”

波德莱尔生在一个受过法国大革命洗礼的美术教师家中,6岁丧父,母亲改嫁,从此他陷于孤独,成了一个忧郁的哈姆雷特。继父想叫他进入官场,他却专与文人名士结交,一度沉迷于名士派的放荡生活;后来,家庭实行了经济管制,波德莱尔只能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

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但发表的不多。1848年革命中参加过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路易波拿巴称帝,使他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破灭。在此情况下,波德莱尔受美国诗人坡的启发,作《恶之花》于1857年出版。此书一出,舆论大哗,波德莱尔也一举成名,但他因《恶之花》成的名却是“恶之名”,波德莱尔成了“恶魔诗人”。法兰西帝国法庭曾以“有伤风化”和“亵渎宗教”罪起诉,查禁《恶之花》并对波德莱尔判处罚款。

《恶之花》的出版,一下子打破了往昔诗的高雅殿堂中充满祥和梦呓的宁静,让那些雕章琢句的风雅诗人与寻行数墨的评论家惊恐莫名。

常人只知善之为美,却不知恶也有其花神。《恶之花》的意义,不在于揭示了肉艳的巴黎下面隐蔽着的罪恶,不在于丑的铺陈罗列,而在于它对恶中之美的挖掘。《恶之花》中的诗歌充满了一系列矛盾的意象,诸如“污秽的伟大”、“崇高的卑鄙”、“华美的骷髅”、“噬人的思想”……正是这些矛盾的意象使人们战栗,因为他们打破了往昔诸般救世宗教与意识形态对于真善美的虚假连接,揭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严酷的冲突和战争。正是这一颠,使那些不敢正视现代社会的严峻,面对价值领域诸神之战采取鸵鸟政策的人们,让那些自以为“最优德行”、“最崇高”的人们,感到惊恐与愤怒。

参考资料:||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出生于巴黎。

他的父亲约瑟夫弗郎索瓦是个受过高等教育开明人士,学过哲学和神学,爱好文艺,结交了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并与当时的激进分子关系密切。他接受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并参加了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后,他一度在宫中任职,但不久就厌烦了宫廷生活而辞去官职,回家过起了悠闲而清静的生活。六十岁时,他娶了一个二十六岁的女人为妻,并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波德莱尔。

老年得子,弗郎索瓦对小波得莱尔十分钟爱,常给他讲各种神奇逸事,并带他到处参观和欣赏艺术作品,使波德莱尔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熏陶。可惜的是,波得莱尔六岁时父亲就去了,母亲不久就改嫁他人。这给幼时的波德莱尔带来了极大的不幸,使他深深地陷入了孤独之中。

波德莱尔的继父是一个严肃又正统的军人,想把波德莱尔培养成一个循规蹈矩的官场中人,可波德莱尔无法忍受这种束缚,常常与继父闹矛盾。1832年,波德莱尔随母亲到继父的驻地里昂上学。1836年,随父母回到巴黎,进入路易大帝中学。因不安分守己,被学校除名。同年转另一学校,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但没有继续升学,而是走向了社会。这之后,他一方面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广交朋友,出入艺术沙龙,并混迹在一群玩世不恭的文学青年当中,这引起了父母的极大不安,他们逼波德莱尔离开了巴黎,出国作长途旅行。回到巴黎后,波德莱尔与继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不久,他便带着父亲留下的遗产离家出走,过起了流浪生活,在这之中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首先表现出对艺术尤其是绘画的浓厚兴趣,发表了画评《1845年的沙龙》,以其新颖的观点和精辟的分析震动了评论界。次年又发表了《1846年的沙龙》。1848年,他参加了法国二月革命,但革命失败后他陷入了悲观,发誓不再介入。1851年,他以《冥府》为题发表了十一首诗,四年后又以《恶之花》为总题发表了十八首诗。1857年,他把《冥府》和《冥府》《恶之花》合在一起,另加了数十首诗出版,书名《恶之花》。《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少妇》、《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 《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这期间, 波德莱尔又陆续发表了《1859年的沙龙》、《浪漫派的艺术》、《美学探索》、《人造天堂》等作品,并写了不少散文诗,还翻译了爱伦坡的五卷作品。爱伦坡是波德莱尔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对他的影响极大,他曾模仿爱伦坡《旁注》的形式和主题,以“火箭”,“卫生”,“火箭暗示”为小标题,写了许多随想式的文字,后来又以同样的形式写了《赤裸的心》。《赤裸的心》这标题本身就借自爱伦坡的作品。波德莱尔逝世后,这些文字被后人以《赤裸的心》为总题发表。《赤裸的心》形式简单,但内容广泛,其中既有对人对事的记录,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评论,当然,更多的是剖析自己的内心。它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和兰波的《灵光篇》有相似之处,但比《思想录》简洁,比《灵光篇》更格言化。

波德莱尔晚年在文坛上功成名就,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宁静。1862年底,刚刚买断他版权的出版商马拉西斯破产,使他更陷入困境。他打算去比利时,去考察那里的艺术画廊,然后写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但他一直拖到1864年4月才动身。到比利时不久,他就写信给《费加罗报》,说要给他们写稿,但后来也没有写,因为他发现比利时比法国更令人难以忍受。他以轻松的笔调和讽刺的口吻写了一些短诗,嘲笑比利时的狭隘、闭塞和缺乏个性。这些诗后来以《比利时讽刺集》为题发表。波德莱尔在比利时期间还收集了许多的剪报,作了大量的笔记,准备写一本关于比利时的书。他在书名的选择上犹豫再三,后来终于决定用《可怜的比利时》。这些笔记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简介”,后一部分为“注释”,是前一部分的补充和说明。由于波德莱尔身体急剧恶化,这本书也没有完成。波德莱尔在比利时作了一些讲座,但很不成功,这使他觉得受到了侮辱;他与比利时出版商的合作计划一再受挫,最后流产。更遭的是 他这时的健康每况愈下,病情越来越严重,后来只好回国。1866年,他病情恶化,后瘫痪,次年死在医院里。

参考资料:http://www.top188.com/archive/mingren/mingrendangan.php?num=1918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