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点是组成网点图像的像素,它是胶印复制过程的基础。它在各工序间的准确传递乃是制版、印刷最基本的单位。在胶印中,网点起着以下作用:
1、在印刷效果上担负着呈现色相、亮度和彩度的任务。
2、在印刷过程中,是感脂斥水的最小单位,是图像传递的基本元素。
3、在颜色合成中是图像颜色、层次和轮廓的组织者。
由以上可知:有人把胶印叫做网点的印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绘画作品或彩色照片都是用连续调表现画面浓淡层次的,即色彩浓的地方色素堆积得厚一些,色彩淡的地方色素也相应薄一些。然而印刷品再现绘画作品或彩色照片,是用网目调来表现画面色彩的浓淡层次的,具体讲就是利用网点的大小表现画面每个微小部位色彩的浓淡。
最初网点的形成有赖于网屏(又称网版、网线版)。使用时,将网屏装在感光片的前面或上面,用以在拍摄时分割入射光线,在感光片上形成与原稿色彩浓淡相对应的大小不同的网点。然而,现在新型电子分色机或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已无需网屏便可进行加网了。
用放大镜观察直接加网分色的底片、拷贝的阳图及晒制好的印版,即可看出,版面上的图像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网点组成的。
1.网屏的不断改进①玻璃网屏的问世。
玻璃网屏是美国人在1886年发明的。这种网屏在照相制版中用了很长时间,我国在70年代以前,大中型印刷厂基本都是用玻璃网屏进行加网制版的。
在制作玻璃网屏时,选用优质的光学玻璃,表面涂上耐强酸的漆膜,在专门雕刻线划机上划成通长的平行直线,线条的疏密是根据网屏的线数要求确定的。刻好后在玻璃背面也涂上耐酸保护膜,用氢氟酸腐蚀。经腐蚀凹下的部分涂上黑色油质,然后洗去耐酸膜层,这样就制成了透明与不透明相间的玻璃线条版。用两块这样的线条版垂直胶合在一起,边上镶好金属框,即制成玻璃网屏。
网屏线数是指在每英寸宽度内的透明线数,例如常用的150线网屏,就是1英寸内分成300等分,透明线与不透明线各有150条。玻璃网屏一般有60线、80线、100线、133线、150线、175线数种。
玻璃网屏除有笨重、价昂等缺点外,使用时网屏与感光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距离(网距),易损失图像层次,影响画面清晰度,所以逐渐被接触网屏取代。
接触网屏。在6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了接触网屏。接触网屏一般是用玻璃网屏作母版,在制版照相机上用硬性感光胶片制成的。接触网屏为胶片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上面布满了网点,每个圆网点中间有一个很黑的核心,边缘密度递减。从整体上看网点的排列,每四个黑点中间有一个透明孔,或每四个透明孔中间有一个黑点。接触网屏具有价廉、体轻,使用时与感光胶片密合接触,减少了翻拍中的层次损失,提高了画面清晰度等优点,所以很快在我国推广使用。
2.网目粗细的选用
网目粗细的选用,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印刷品的观赏条件、纸张质量、印刷适性及印设备的新旧程度等。
①印刷品的观赏条件。网目粗细、观赏距离(视距)与视觉效果,三者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视距近,网目宜细些;视距远,网目宜粗些。例如邮票,一般是放在手心上仔细欣赏,视距很近,网目宜用细些,可用175线或200线。如果印刷电影海报、招贴画或大幅油画等,因为视距远,一般在几米或十几米外观看,用细网线反而不如粗网线的视觉效果好。例如一张大幅油画和水粉画相比(两者幅面尺寸和绘画内容相同),远远看去,油画视觉效果要比水粉画好得多。这是因为油画的笔触粗犷(相当于粗网线),远看时画面能拉开反差,而水粉画的笔触细腻(相当于细网线),近看很美,远看则显平淡。
②印刷用纸张质量。纸张对印品质量有直接影响。在纸张粗糙的情况下,用细网线反而不如用粗网线。例如用普通60克(指每平方米的纸张重量)的国产胶版纸印刷文字和黑白图像,因为这种纸的质地松软,印刷时容易掉毛、掉粉,容易糊版,如用细网线,图像容易糊死;若照顾图像的印刷效果,只好减少墨量,但这时印刷的文字容易发灰,两者很难兼顾。在这种情况下,用100线反而比150线的效果好。印刷精美的画册或挂历等产品,因为一般都是采用质量较好的铜版纸,网目大多采用150线或133线。
③印刷适性。概括地讲,印刷适性指印刷时所用的纸张、油墨、橡皮布、印版等因素对印刷的适应情况。胶印印刷时,印版上的图文墨迹要先被压印在橡皮滚筒上,而后再由橡皮滚筒压印在纸上。在这一油墨转移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变化就是压印在纸上的网点与印版上的网点相比,普遍扩大了,而扩大最多的是五成(50%)左右的网点。50%的网点为什么扩大最多呢?经过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发现网点扩大多少与网点的边长有直接关系。50%网点的边长比值分别为2.82(方形网点)与2.45(圆形网点),所以50%方形网点扩大最多,在印刷时的扩大值一般为(十成网点的)15%。也就是说,版面上所有50%的方形网点印刷后已扩大成为65%的网点了。其他百分数值的网点在印刷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无论是粗网线还是细网线的网点,在相同的印刷条件下,印刷后的扩大值基本相同。但是,假若用一张相同的黑白原稿制作两张相同的面积的版面,只是所用的网线粗细不同(用150线和175线),看上去两块版上的图像基本相同,然而两块版上的网点总数却相差很多。由于细网线的网点总数大大超过粗网线的网点总数,所以细网线的网点总边长也大大超过粗网线的网点总边长。这就是为什么细网线版印刷时难于掌握、容易糊版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选用网线的粗细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网线越细越好。我国在50年代末期曾有不少单位利用照相放大、缩小技术搞了细网线产品,有的搞了200线,也有的搞了250线、300线,最多的搞到500线,结果印刷出来的产品很不像样。通过总结经验使人们认识到,搞技术工作不能违背科学规律和现实条件。
3.调幅网点与调频网点
近年来,彩色桌面系统推出了调频加网的新技术。为了叙述方便,一般都把用老工艺加网的网点称为调幅网点,把调频加网的网点称为调频网点。用放大镜观察便可看出,老工艺的调幅网点,一是版面图像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网点组成的;二是无论大网点与大网点之间,还是小网点与大网点之间,它们彼此间的中心距都一样。调频网点满版都是同样大的网点,但网点很小;画面上的浓淡层次是用网点的疏密来表现的,浅色调的地方网点稀疏,深色调的地方网点密集度大。与调幅网点相比,调频网点有如下几大优点:
①表现层次细腻、逼真。例如画面的高光层次,用调幅网点表现,极高光处只能是无网点(绝网),次高光处便布满了细网点,层次如阶梯,看上去分得很清楚;而调频网点是用小网点的疏密来表现,能把画面的高光层次表现得更协调、自然。
②克服了画面出龟纹现象。调幅网点各色有各色的角度,几种不同角度的网点叠印在一起,往往会产生龟纹,影响画面的美观;调频网点在版面上的分布既无角度又无规律,所以几个颜色的网点叠印在一起不会产生龟纹,画面看上去平服。
③克服了中间调生硬现象。调幅网点45%~60%的网点在印刷时扩大较多,所以在画面的中间调很容易出现层次并级,致使中间调层次生硬。例如大幅的人像画面,脖颈处的红版网点一般都在40%以上,印刷时掌握不好,会使这些网点扩大至60%以上,因而出现“血脖子”的难看画面。而调频网点则比较好地解决了中间调生硬的问题。
④调频网点与高保真技术结合,能使彩色复制达到逼真效果。老工艺方法对于原稿上的金色、银色、金属电镀色、珠光色等颜色再现效果很差。而彩色桌面系统采用调频网点、高保真技术,可以把这些颜色再现得惟妙惟肖,达到逼真的效果。
网上的一个点就是网点.
网点是组成网点图像的像素,它是胶印复制过程的基础。它在各工序间的准确传递乃是制版、印刷最基本的单位。在胶印中,网点起着以下作用:
1、在印刷效果上担负着呈现色相、亮度和彩度的任务。
2、在印刷过程中,是感脂斥水的最小单位,是图像传递的基本元素。
3、在颜色合成中是图像颜色、层次和轮廓的组织者。
由以上可知:有人把胶印叫做网点的印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绘画作品或彩色照片都是用连续调表现画面浓淡层次的,即色彩浓的地方色素堆积得厚一些,色彩淡的地方色素也相应薄一些。然而印刷品再现绘画作品或彩色照片,是用网目调来表现画面色彩的浓淡层次的,具体讲就是利用网点的大小表现画面每个微小部位色彩的浓淡。
最初网点的形成有赖于网屏(又称网版、网线版)。使用时,将网屏装在感光片的前面或上面,用以在拍摄时分割入射光线,在感光片上形成与原稿色彩浓淡相对应的大小不同的网点。然而,现在新型电子分色机或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已无需网屏便可进行加网了。
用放大镜观察直接加网分色的底片、拷贝的阳图及晒制好的印版,即可看出,版面上的图像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网点组成的。
1.网屏的不断改进①玻璃网屏的问世。
玻璃网屏是美国人在1886年发明的。这种网屏在照相制版中用了很长时间,我国在70年代以前,大中型印刷厂基本都是用玻璃网屏进行加网制版的。
在制作玻璃网屏时,选用优质的光学玻璃,表面涂上耐强酸的漆膜,在专门雕刻线划机上划成通长的平行直线,线条的疏密是根据网屏的线数要求确定的。刻好后在玻璃背面也涂上耐酸保护膜,用氢氟酸腐蚀。经腐蚀凹下的部分涂上黑色油质,然后洗去耐酸膜层,这样就制成了透明与不透明相间的玻璃线条版。用两块这样的线条版垂直胶合在一起,边上镶好金属框,即制成玻璃网屏。
网屏线数是指在每英寸宽度内的透明线数,例如常用的150线网屏,就是1英寸内分成300等分,透明线与不透明线各有150条。玻璃网屏一般有60线、80线、100线、133线、150线、175线数种。
玻璃网屏除有笨重、价昂等缺点外,使用时网屏与感光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距离(网距),易损失图像层次,影响画面清晰度,所以逐渐被接触网屏取代。
接触网屏。在6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了接触网屏。接触网屏一般是用玻璃网屏作母版,在制版照相机上用硬性感光胶片制成的。接触网屏为胶片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上面布满了网点,每个圆网点中间有一个很黑的核心,边缘密度递减。从整体上看网点的排列,每四个黑点中间有一个透明孔,或每四个透明孔中间有一个黑点。接触网屏具有价廉、体轻,使用时与感光胶片密合接触,减少了翻拍中的层次损失,提高了画面清晰度等优点,所以很快在我国推广使用。
2.网目粗细的选用
网目粗细的选用,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印刷品的观赏条件、纸张质量、印刷适性及印设备的新旧程度等。
①印刷品的观赏条件。网目粗细、观赏距离(视距)与视觉效果,三者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视距近,网目宜细些;视距远,网目宜粗些。例如邮票,一般是放在手心上仔细欣赏,视距很近,网目宜用细些,可用175线或200线。如果印刷电影海报、招贴画或大幅油画等,因为视距远,一般在几米或十几米外观看,用细网线反而不如粗网线的视觉效果好。例如一张大幅油画和水粉画相比(两者幅面尺寸和绘画内容相同),远远看去,油画视觉效果要比水粉画好得多。这是因为油画的笔触粗犷(相当于粗网线),远看时画面能拉开反差,而水粉画的笔触细腻(相当于细网线),近看很美,远看则显平淡。
②印刷用纸张质量。纸张对印品质量有直接影响。在纸张粗糙的情况下,用细网线反而不如用粗网线。例如用普通60克(指每平方米的纸张重量)的国产胶版纸印刷文字和黑白图像,因为这种纸的质地松软,印刷时容易掉毛、掉粉,容易糊版,如用细网线,图像容易糊死;若照顾图像的印刷效果,只好减少墨量,但这时印刷的文字容易发灰,两者很难兼顾。在这种情况下,用100线反而比150线的效果好。印刷精美的画册或挂历等产品,因为一般都是采用质量较好的铜版纸,网目大多采用150线或133线。
③印刷适性。概括地讲,印刷适性指印刷时所用的纸张、油墨、橡皮布、印版等因素对印刷的适应情况。胶印印刷时,印版上的图文墨迹要先被压印在橡皮滚筒上,而后再由橡皮滚筒压印在纸上。在这一油墨转移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变化就是压印在纸上的网点与印版上的网点相比,普遍扩大了,而扩大最多的是五成(50%)左右的网点。50%的网点为什么扩大最多呢?经过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发现网点扩大多少与网点的边长有直接关系。50%网点的边长比值分别为2.82(方形网点)与2.45(圆形网点),所以50%方形网点扩大最多,在印刷时的扩大值一般为(十成网点的)15%。也就是说,版面上所有50%的方形网点印刷后已扩大成为65%的网点了。其他百分数值的网点在印刷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无论是粗网线还是细网线的网点,在相同的印刷条件下,印刷后的扩大值基本相同。但是,假若用一张相同的黑白原稿制作两张相同的面积的版面,只是所用的网线粗细不同(用150线和175线),看上去两块版上的图像基本相同,然而两块版上的网点总数却相差很多。由于细网线的网点总数大大超过粗网线的网点总数,所以细网线的网点总边长也大大超过粗网线的网点总边长。这就是为什么细网线版印刷时难于掌握、容易糊版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选用网线的粗细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网线越细越好。我国在50年代末期曾有不少单位利用照相放大、缩小技术搞了细网线产品,有的搞了200线,也有的搞了250线、300线,最多的搞到500线,结果印刷出来的产品很不像样。通过总结经验使人们认识到,搞技术工作不能违背科学规律和现实条件。
3.调幅网点与调频网点
近年来,彩色桌面系统推出了调频加网的新技术。为了叙述方便,一般都把用老工艺加网的网点称为调幅网点,把调频加网的网点称为调频网点。用放大镜观察便可看出,老工艺的调幅网点,一是版面图像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网点组成的;二是无论大网点与大网点之间,还是小网点与大网点之间,它们彼此间的中心距都一样。调频网点满版都是同样大的网点,但网点很小;画面上的浓淡层次是用网点的疏密来表现的,浅色调的地方网点稀疏,深色调的地方网点密集度大。与调幅网点相比,调频网点有如下几大优点:
①表现层次细腻、逼真。例如画面的高光层次,用调幅网点表现,极高光处只能是无网点(绝网),次高光处便布满了细网点,层次如阶梯,看上去分得很清楚;而调频网点是用小网点的疏密来表现,能把画面的高光层次表现得更协调、自然。
②克服了画面出龟纹现象。调幅网点各色有各色的角度,几种不同角度的网点叠印在一起,往往会产生龟纹,影响画面的美观;调频网点在版面上的分布既无角度又无规律,所以几个颜色的网点叠印在一起不会产生龟纹,画面看上去平服。
③克服了中间调生硬现象。调幅网点45%~60%的网点在印刷时扩大较多,所以在画面的中间调很容易出现层次并级,致使中间调层次生硬。例如大幅的人像画面,脖颈处的红版网点一般都在40%以上,印刷时掌握不好,会使这些网点扩大至60%以上,因而出现“血脖子”的难看画面。而调频网点则比较好地解决了中间调生硬的问题。
④调频网点与高保真技术结合,能使彩色复制达到逼真效果。老工艺方法对于原稿上的金色、银色、金属电镀色、珠光色等颜色再现效果很差。而彩色桌面系统采用调频网点、高保真技术,可以把这些颜色再现得惟妙惟肖,达到逼真的效果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