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鸬鹚是大型水鸟,体长为70一77厘米,体重1180-2200克。身体的羽毛为黑色,颈部缀有白色的细羽,并且闪烁着紫色的光泽,身体的其余部分则具有绿色的光泽。在繁殖期间,头顶和枕部各有一束铜绿色的冠羽,而且额部被有羽毛,肩羽和覆羽为铜绿色,另外两胁各具一个大的白斑,喉部和眼周的裸露皮肤呈暗红色。虹膜为绿色。嘴较为细长而稍微侧扁,嘴槽的两边如同镶嵌着两把利刃,锋利无比,呈黑褐色,脚短而粗,为黑色。黑色的尾羽共有12枚,呈圆形。冬季的羽色和夏羽基本相似,但头上没有羽冠,颈部也没有白色的细羽,嘴基和眼周裸露皮肤的红色较为暗淡而不明显。
海鸬鹚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和邻近岛屿,最北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海沿岸的符兰格尔岛和楚科奇海沿岸的楚科奇半岛经白令海峡到萨哈林岛、千岛群岛、日本和我国的辽东半岛一带,以及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到下加利福尼亚。全世界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繁殖于辽东半岛及其邻近岛屿,越冬和迁徙期间见于东北、华北、东南和华南沿海一带。
海鸬鹚主要栖息于温带海洋中的近陆岛屿和沿海地带,也见于河口和海湾。常成群停息在露出海面的岩礁上和海岸悬崖中的突出部位,以及岩顶和峭壁间,有时多达数十只密集地站在一个小块的岩礁上。活动时多沿海面低空飞行,或在海岛附近海面游泳,并且频频地潜入水中觅食。有时也能见到少数个体在海岸附近的沼泽地带和水泡中活动。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虾和其他甲壳类海洋动物。觅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在水下追捕猎物。有时也常站在岩石上等候食饵的到来。休息的时候,如果受到干扰,就会急促飞起,并将胃内没有消化的鱼骨、鱼鳞等食物用一个黏液囊反吐出来,用来减轻体重,加快飞行,以便迅速逃避敌害。这时就会有成群的海鸥紧随而来,将这些食物残渣一一取食,进行"废物利用"。
海鸬鹚营巢于海岛和海岸的悬崖岩石上和断壁,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群的大小有几对、数十对、甚至成百上千对的,有时也有零星的单对,较为分散,有时和其他鸟类混合在一起营巢繁殖。繁殖期为4一7月份,靠近北方的地区繁殖开始比较晚。在辽东半岛,6月初已经能看见雏鸟孵化出来,而在此时堪察加半岛上的种群才刚刚开始产卵。它的巢由枯干的水生植物和海草构成,形状呈皿形,每窝通常产卵3一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大小57×36毫米。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白色和蓝色,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孵化期为26天。雏鸟由亲鸟喂养,每当亲鸟觅食归来,便张开大口,让雏鸟将嘴伸进去,从亲鸟特别伸长的食道里吸取半消化的食物。幼鸟大多在6月末至7月初就可以离巢出飞,但在北方也有迟至8月末至9月初的。
海鸬鹚大多数为留鸟,终年在繁殖地附近活动,也有少数在北方繁殖的种群需要飞往南部温暖的海域越冬。迁徙的时间常随气温的变化而定,通常在北方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后不久即到达繁殖地,秋季在水面部分结冰之后才往南迁徙。
海鸬鹚在我国沿海地区和附近岛屿曾经较为普遍和常见,但由于人类的干扰、环境条件的恶化,种群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根据1992年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在我国境内仅见到246只。
鸬鹚俗称鱼鹰,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我国有5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青海湖为普通鸬鹚,全长80厘米,体重1700~2700克,全身为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的蓝黑色。嘴厚重,眼及嘴的周围欠缺羽毛,裸露的皮肤呈黄色,裸出部份的周围有幅宽广的白带。上背、肩羽为暗赤褐色,羽缘为黑色。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头部及上颈部份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翼色314-340mm,尾长90-154 mm,候鸟。幼鸟体上面是暗褐色,体下是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
鸬鹚很少鸣叫,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飞行姿态与雁类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性不甚畏人。
单独或结群在水中捕鱼。趾间有蹼相连,善于游泳和潜水。饱食后在陆地或树上休息时,常伸展双翅在阳光下晾晒羽毛。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天有上万只鸬鹚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其他地点罕见。世界上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分布。部分鸟为季候鸟。
雌鸟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间产卵。在岩崖或高树上繁殖。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树枝、鱼骨头、海藻和杂草做成,里面铺有细草,是一种有棱有角的六边形的“房子”,端端正正。营巢后,17-21天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6个,卵重约54克。雌雄成鸟轮换孵卵,1个月左右可孵出雏鸟。双亲一起哺育雏鸟,它们捕食回巢后站在雏旁张开大嘴,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喉部衔出未消化完的食物。该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
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现在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我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那些价值低廉的小鱼,或者游泳能力不强的小鱼若遇到大鱼时,会二三只齐力完成,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它连推带衔到船边,以使渔民立即用网捕捉。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