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塔位于建湖县辛庄乡宝塔村朦胧庄北,在射阳和与西塘河的交汇处。相传李世民未登基时,率军东征,兵营驻扎在这一带海滩上。在一明月当空的夜晚,李世民单人匹马夜巡大营,信马前行闯入临近敌营的一片滩涂,恰巧碰上巡营的主帅盖苏文。敌帅一眼认出了李世民,便策马挥刀向他追来。李世民慌忙拨马而逃,因慌不择路,战马陷入污泥河。他急忙跳下马来,徒步逃命,跑到一片林中,发现一口枯井,便跳下井去藏身。盖苏文追到这里,四处寻找不见人影,眼前仅有一口枯井,走近一看,井口结着一张完整的蜘蛛网,于是认为井里不会有人,只好策马回营。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便派尉迟恭在这口井上建了一座塔,并在塔后建了一座净慧寺。后来李世民作了皇帝,而藏身的井口被蜘蛛网蒙住,故称“蒙龙”,而今演变成“朦胧宝塔”。至今塔东北还有地名“淤泥河”、“洗泥沟”,相传为当年李世民陷马和洗马的地方。据清光绪《阜宁县志》载:净慧寺建于唐武德三年,塔因当与净慧寺同时而建。
朦胧塔为楼阁式砖塔,今存三级八面,高16.7米。塔三层以上的腰檐平座和塔刹均已毁。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每角边长2米,石制角粱。塔底大门朝南,底层于两米高处呈穹窿状顶面,其上两层各开四门,门位上下相闪。从朦胧塔的探查发现和墙基地桩上铺板的砌塔手法判断,始建于宋代。而在结构、用料上又带有明代建筑特点,推测为明代重修。
江苏阜宁的朦胧宝塔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是因为纪念当年李世民遇难,躲在井里,被蒙在井口的蜘蛛网所掩护终于躲过一劫,因李世民是真龙天子,所以修建此塔,称朦胧宝塔.
朦胧塔 位于建湖县辛庄乡宝塔村朦胧庄北,射阳河与西塘河交会处。为密檐楼阁式砖塔。现仅存三层八面,高约16.7米,底边长约2米。各层腰檐仍见叠涩砖数层和石制角梁。底层南向开门,其上二层各有四门,门位上下相闪。塔内2米高处砖砌穹窿顶,北部置有佛龛,中部有扶梯可盘旋而上,现已毁。1934年,省文管会来此勘探,在底层地坪问下42厘米处发现地宫。地宫为八角形,边长55厘米,深l47厘米,南向开有羡道,长2l4厘米。地宫北面有弥座,高69厘米、长39厘米,其上置有一石函,高34.4厘米、长65.7厘米、宽35.2厘米。盖顶端有阴刻正楷“葬舍利函”四字,函内葬有“太平通宝”铜钱百余枚和一黄绢裹着的银棺。银棺长9厘米、宽5.5厘米、高6.7厘米,上盖隐见“……元丰八年……”铭文。其内有“舍利子”、“玛瑙”、“玻璃(水晶)”、“赤珠(玉石)”和数块植物杆茎。清光绪《阜宁县志》载,朦胧塔在净慧寺前,为唐武德三年(620)建。现从塔身结构、式样、手法等方面考证,该塔为明代重建。但其地宫向下74厘米处置木板,木板下为数根木桩中间夯筑石块为基础,是宋代常见技法。因此,塔应始建于宋。其内舍利函则为明代重建时取出并再次置于地宫之中。该塔对于了解当地宗教历史和明代砖塔地宫结构提供了宝贵实例,其中出土的“葬舍利函”是一件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宋代遗物物。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师东征时,兵驻盐城一带海滩上。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李世民单人匹马夜巡大营,不慎闯入了临近敌营的一片滩涂,被敌方巡营的主帅盖苏文发现,立即策马挥刀追来,李世民急催战马,落荒而走。可是马不择路,陷身于淤泥河中。他只得跳下马来,徒步逃命。当他见有一口枯井时,便跳入井中藏身。盖苏文追到水井处,却不见人影,只看到那眼井口上结着一张完整的蜘蛛网,料定井里不会有人,便策马回营去了。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为感激蜘蛛结网的救命之恩,即派尉迟恭在这口井处建了一座塔。鉴于李世民是“真龙天子”,又被蒙在井口的蜘蛛网掩护逃生,因此有了“朦胧”一词,所以此塔取名为“朦胧宝塔”。并在塔后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净慧寺。现在塔的东北方还有一条洗泥河,据传说就是唐太宗当年马陷淤泥河,脱险后洗马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