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名】: 黄芩
【内容介绍】:
黄芩 (《本经》)
【异名】腐肠(《本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植物形态】黄芩,又名:空心草、黄金茶。
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大,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
茎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
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点,光滑或仅在中肋有短毛;无柄或有短柄。
总状花序脓生,花偏向一方;萼钟形,被白色长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长,筒状,上部膨大,基部甚细,紫色,长2~2.5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
小坚果4,近圆形,黑色。
花期7~8月。
果期8~9月。
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黄芩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 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
形态与黄芩相似,唯植株较矮,高仅10~27厘米。
花淡黄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
小坚果被长柔毛。
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
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②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
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
茎直立,每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
叶片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达3.5厘米,宽约1.2厘米,全缘或稍具疏齿,两面疏被微柔毛;无柄。
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
小坚果椭圆形,棕褐色,被柔毛。
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
分布四川、云南等地。
③甘肃黄芩,形态与滇黄芩相近,但叶较宽,呈卵状三角形,叶缘有不等的锯齿,叶柄显著。
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
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
④薄叶黄芩,植株较小,高约35厘米。
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
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
⑤丽江黄芩,茎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
叶近无柄,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
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带紫斑。
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
分布云南西北部。
⑥川黄芩,茎高10~30厘米。
叶片大多为卵形。
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色、紫蓝色。
小坚果卵球形,具瘤。
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
分布四川西部。
【采集】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
选生长3~4年的植株。
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药材】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
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
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
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
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
无臭,味苦。
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
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
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
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
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
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化学成分】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和黄芩新素,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
茎叶中含黄芩素甙。
【药理作用】①抗炎抗变态反应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寓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
甙元的磷酸钠盐较硫酸钠盐作用强,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之Sehultz-Dale反应,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在抗变态反应方面,甙元较甙作用强。
黄芩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它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
黄芩甙元及黄芩甙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后者尚能防止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
②抗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即使对青霉素等抗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属敏感。
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报告不一致,煎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但对豚鼠则无效。
试管内对流感病毒PR株有抑制作用,鼠痞染病毒后,能使之减轻肺部损伤和延长存活日期。
对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体外亦有抑制效力,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③解热作用早年报告,对疫苗引起发热的家兔静脉注射6%黄芩浸剂4~6毫升,有解热作用,以后有人用大剂量黄芩水煎剂(比上述报告静脉注射黄芩浸剂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如静脉注射则有轻微解热作用,此情况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样,黄芩5克/公斤亦不能使热穿刺法致热的家兔退热。
但腹腔或静脉注射黄芩甙,口服黄芩煎剂,对疫苗或酵母致热的家兔均能解热。
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植物来源多未作生药学检定,品种混乱,粗制剂静脉注射影响血压,亦能干扰解热作用。
因此黄芩是否有解热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芩提取物对正常家兔无降温作用。
④降压、利尿作用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对麻醉犬、猫、兔静脉、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压作用。
浸剂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犬的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犬血压回至正常。
浸剂口服的降压作用,以云南产者为最佳,河北次之,西北的较差。
黄芩的降压原理,一般认为系直接扩张血管,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压。
黄芩同属植物Scutellaria galericulata则无降压作用。
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甙更差。
黄芩醇提取物及煎剂(正常人及家兔)亦有利尿作用。
⑤对血脂及血糖的作用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饲养胆甾醇7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对切除甲状腺家兔的此种比值,三黄制剂亦能降低之。
黄芩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⑥和胆,解痉作用黄芩煎剂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兔胆汁排泄量,黄芩甙元较黄芩甙作用明显,汉黄芩素无影响;黄芩甙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在1~6小时内胆红素(较对照组)增高,但24~48小时后则使之降低。
黄芩酊剂、煎剂对在位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酊剂可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运动增强现象,切断迷走神经后并不影响其作用,用小白鼠小肠段进行解痉的效价测定,汉黄芩素只有弱的解痉作用,黄芩甙元则无解痉效力。
⑦镇静作用黄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发活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黄芩煎剂可抑制小鼠阳性条件反射,此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加强了皮层抑制过程所致,可用于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压患者。
⑧其他作用黄芩根茎的酊剂静脉注射,对士的宁中毒的蛙、猫、狗,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并使动物免于死亡。
黄芩甙、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宁中毒死亡率,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数致死量约2.5倍。
从测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组含量较高,黄芩甙次之,黄芩甙元最低。
【毒性】黄芩毒性极低,煎剂给兔灌胃,醇提取液静脉注射,仅呈活动减弱,黄芩浸剂4克/公斤给狗灌胃8周,亦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如将黄芩浸剂2克/公斤静脉注射于健康兔,先表现镇静,以后死亡,可见静脉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
黄芩提取物肌肉及静脉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细胞总数短时间内显著降低。
【炮制】黄芩: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凉水浸润或置开水中稍浸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注意避免曝晒过度发红)。
酒黄芩:取黄芩片喷淋黄酒,拌匀,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
(每黄芩100斤,用黄酒10~15斤)炒黄芩:取黄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取出,放凉。
黄芩炭: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为度,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用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
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①《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
恶葱实。
畏丹砂、牡丹、藜芦。
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药材来源] 为唇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晒干。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肝、胃、大肠经。
[药性说明] 黄芩苦寒清燥,泻火解毒。黄芩轻虚上行,善清肺与上焦之火而止血安胎;子芩质重下行,专清大肠湿热以治痢。固本品适于热在上焦、血热出血及湿热泻痢证。
[功效] 1.清热泻火 用于热毒证之发热,或疮肿痈疡,常配黄连、黄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鱼腥草、瓜蒌皮同用,对肺部感染有佳效。
2.清热燥湿 适用于湿热为患的病变,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膀胱湿热的小便赤痛,湿温病的发热。
3.清热安胎 胎动不安而有热象者可选用黄芩。
4.清热止血 本品性寒,可用于热盛而迫血妄行的各种出血。
[药理知识] 1.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松弛作用。
2.有较广的抗菌谱,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PR8株以及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效力。
3.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以及利胆、缓解肠管痉挛作用。
[有效成分] 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茎叶中含黄芩素甙。
[临床应用] 1.治疗小儿肺炎:将黄芩、忍冬藤制成冲剂,每包含生药11克,每岁半包,3次/日。随增龄而增量,停用其它药。(《黑龙江中医药》1986:(5);38)。
2.治疗小儿菌痢:取黄连、黄芩、黄柏等量研末。1岁内每次服用1克,2-3岁用2克,4岁以上用3克。调入生理盐水30~40ml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病情较重者2次,治疗期节制饮食。(《浙江中医杂志》1989;24(3):114)。
3.治疗病毒性肝炎:黄芩甙注射液400ml(相当于生药20mg)肌注,每日1次,或6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注,15日为一疗程、大多用2~3个疗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3);166)。
4.治疗急性胰腺炎:柴胡20g,黄芩20g,白芍、半夏各15g,生姜10g,大枣4枚。枳实10g,大黄20g(后下)。水煎服。1日1剂。(《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5)。
5.治疗麦粒肿:忍冬花20g,黄芩20g(对肾炎及肾功能不全者忍冬花不宜用量大,慢性胃病者黄芩慎用),水煎2次。兑匀,分2次服,日1剂。(《山东医药》1989;29(11);22)。
[使用禁忌] 1.毒性口服黄芩煎剂毒性很小,使用安全。黄芩提取物制成的注射液则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可出现低热、肌肉酸痛、白细胞下降。
2.过敏反应有报道服用小剂量黄芩即出现大水疱样药疹,但属极个别现象。
3.药不对证黄芩属苦寒之品,适用于热证。凡虚证、寒证病人均不宜使用,以免耗损正气,加重寒象。例如肺寒咳嗽、脾肾阳虚的腹泻、疮肿属阴证者,使用黄芩即会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