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名】: 吴茱萸
【内容介绍】:
【中文名】吴茱萸(《本经》)
【类 别】果实类
【异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蓟物志》)。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吴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5米。
幼枝、叶轴、小叶柄均密被黄褐色长柔毛。
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2~4对,椭圆形至卵形,长5~15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罕有不明显的圆锯齿,两面均密被淡黄色长柔毛,厚纸质或纸质,有油点。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花序,偶成圆锥状,顶生;花轴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鳞片状;花小,黄白色.萼片5,广卵形,外侧密披淡黄色短柔毛;花瓣5,长圆形,内侧密被白色长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长于花瓣,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较大,具退化雄蕊5枚,鳞片状,子房上位,圆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6毫米,熟时紫红色,表面有腺点,每心皮有种子1枚,卵圆形,黑色,有光泽。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分布于长扛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吴茱萸根)、叶(吴茱萸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
摘下晒干,除去杂质。
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
【药材】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
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
横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枚。
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
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
以色绿、饱满者为佳。
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及毛脉吴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
【化学成分】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
还含吴茱萸酸。
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
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
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和吴茱萸精。
又含吴茱萸苦素。
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
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
【药理作用】①驱蛔作用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
②抗菌作用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
10%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③中枢作用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
日本产吴茱萸醇提物有镇痛作用,用兔齿髓电刺激法证明,10%醇提物静脉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镇痛作用。
静注0.2毫升,镇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
而在寒冷时,比此二药为强。
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1~0.5毫升/公斤,对家兔亦有镇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体温轻度升高。
单用10%吴茱萸属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体温上升。
从另一种吴茱萸属植物Evodia xanthoxyloides F.Muell提出生物碱,其盐酸盐对小鼠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体温下降,还能对抗樟脑等对大鼠或小鼠所致的惊厥作用。
④其他作用吴茱萸属植物10%醇提物,给兔注射0.5~1.0毫升,血压有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增加颈动脉血流量。
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2~0.5毫升/公斤静注,兔血压无显著变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对离体蛙心作用不明显,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显,先有扩张后收缩;对离体兔肠,初有短暂兴奋,后麻痹;对离体兔子宫,开始有兴奋作用。
Evoxine毒性低,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皮下注射为70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为135毫克/公斤。
吴茱萸的成分,如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有相似的镇痛、升高体温、轻度影响呼吸与血压的作用。
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
吴茱萸因碱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从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碱,与茵芋碱相似,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的兴奋性,松弛小肠平滑肌,提高横纹肌张力,在若干方面与麻黄碱之作用相似。
【炮制】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
(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 ①《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
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用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
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④《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选方】①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
为末,面糊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七十丸。
(《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
水三盏,煎七分,顿服。
纵浓,亦须强服。
(《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
为末,汤服一钱。
(《圣惠方》) ④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
白汤下五十丸。
(《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⑥治头风:吴茱萸三升。
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
根。
(《干金翼方》) ⑦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
为末,炼蜜丸悟子大。
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
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
(《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局方》戊己丸) ⑩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
(《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⑾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
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
冬天略温服亦得。
(《证治准绳》鸡鸣散) ⑿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
(《局方》夺命丹) ⒀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
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
(《圣惠方》)
【附】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
近年来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
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花镜》写茱萸:“随处皆生,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色青紫。茎间有刺,三月开红紫细花。其实结于枝梢,累累成簇而无核。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味辛辣如椒。井侧河边,宜种此树,叶落其中,人饮是水,永无瘟疫。”
《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以前,有人认为“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实为张冠李戴。山茱萸虽为传统中药,有滋补益精的功效,六味地黄丸中便有一味是山茱萸,但它闻起来没有气味,显然起不到驱邪避灾的作用。而吴茱萸药名为吴萸、气辣子、越椒等,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有温中散寒,止痛燥湿,疏肝下气,降逆止呕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