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京剧的十三大流派是指哪些派?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四大名旦中,梅兰芳的名字恐怕无人不晓,另三位的知晓度几成递减效应,尤其是尚小云。因为现在唱尚派的人不多,舞台上更难得一见,客观上阻塞了观众与尚派艺术的交流通道。

尚小云,初习武生,后改老生,再演大青衣,兼演刀马旦。尚小云嗓音宽亮,以刚劲见长。尚派难学,需要具备扎实的功底。《乾坤福寿镜》是尚小云的代表作品,又名《失子惊疯》,1963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把它拍成了彩色影片,扩大了尚派的影响力,“惊疯”一折也成为尚派艺术的经典。

最近,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李国静在“菊坛群星京剧展演月”中成功主演了尚派名剧《乾坤福寿镜》和《梁红玉》,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演出中,观众在充分享受尚派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余,也为尚派许多代表作未能留下来而深感遗憾。

现在,提起尚派戏,好像只有《失子惊疯》、《昭君出塞》、《梁红玉》这些剧目;其实,尚小云擅演的戏很多,像《二进宫》、《祭塔》、《巴骆和》等,现在,已经没见哪个尚派弟子再唱这些戏了。

流派纷呈,行档丰富,是京剧艺术的一大特色。现在,旦行中唱梅派、程派和张派的居多,学尚派的凤毛麟角,四大名旦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流派的传承失衡在生行中也很突出,须生中,余杨派很热,马派、奚派、高派、言派的优秀传人就不多。李国静从天津引进上海后,又去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深造,既工梅又习尚。现在,学梅派的演员实在太多,有了梅派的底子,李国静不妨剑走偏锋,在继承尚派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因为流派的传承需要有流派的代表人物。

流派传承需要展示成果的舞台。“菊坛群星京剧展演月”是上海京剧院和天蟾逸夫舞台联合搭建的演出平台,致力于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最近,又推出“菊坛点将台”,邀请各地名家新秀轮番献演各自的拿手剧目。首次亮相的是沈阳京剧院的武生兼文武老生常东,由于常东具备深厚的武功底子,又有言派老生的扎实基础,深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的赏识,并收为弟子,亲授其代表剧目,像《隔江斗智》这样已经久违了的剧目,因为有了常东,这出由武生应工的《周瑜归天》和言派代表剧目《卧龙吊孝》构成的经典就被继承了下来。

“不进天蟾不成名”。无论是“四大名旦”,还是“四大须生”,以及当今的名家新秀,无不把“天蟾”作为展现艺术风采的舞台。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个舞台的大作用,为京剧流派的传承,敲响继往开来的精彩锣鼓。吴为忠

梅,尚,程,荀,马,谭,裘,张君秋张派,周信芳麟派,余叔岩余派,叶盛兰叶派,袁世海袁派,李多奎李派,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