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古代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其地方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编汇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 (大熊猫皮)是向皇帝进贡的珍品;貔象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 "貔"、"貅"的旗号,象征神勇之师。
西晋时 (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 "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两军交战中,只要有一方举起 "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止。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 《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曾将一对活体白熊 (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西方世界对大熊猫的认识,应首功于法国苦修会神甫、博物学家戴维 (Amand Pere Ddvid 1826一1900)。戴维从1826年至1874年在中国住了1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传教,同时担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通讯研究员。
戴维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869年3月11日,在返回教堂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用茶点。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1869年3月23目的日记中戴维写道:“我的猎人在离开十天之后,今天回来了,他带给我一只年幼的白熊。捕到时是活的,为了携带方便,它被杀死了"。"他们以很高的价格把这个年幼的白熊猫卖给了我,它除了四肢、耳朵、周围为黑色外,其余全为白色。它的体色同我以前看到的成年个体毛皮的颜色是一样的。因此,这一定是熊属的一个新科,这很明显,不仅在于它的体色,而且因为它的脚底有毛和它的其它一些性状"。
戴维将白熊标本寄给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melne edwaeds),爱德华认真研究毛皮和骨骼后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同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胳特征和牙齿,明显地与熊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很相近,它肯定构成一个新属,我称之为Ailuropoda"。为了纪念戴维对大熊猫的这一新物种的发现,爱德华将大熊猫的学名定为Ailuropodamelanoleruca David这一学名一直沿用至今。
西晋时 (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 "驺虞",
貔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