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区域: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
人口: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882.35万人(2003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
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历史:“维吾尔”含有“团结”、“联合”的意思。历史上曾有“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的音译。
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5世纪称铁勒。唐初称“回纥”。贞元4年改称“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的农业,同时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于田、疏勒、龟兹等古国的土著居民和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族,还有以后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至13世纪初,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儿”,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民族。
生产方式: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人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饮食:维吾尔人以面粉、大米为主食,日常食品有馕、奶茶、薄皮包子等。
文化: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如《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
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宗教: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拜火教)和佛教,从公元10世纪初起初步改信伊斯兰教。
服饰:过去维吾尔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头戴小花帽。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服装也在维吾尔人中变得流行起来。
婚俗: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说媒、订亲仪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礼、订婚仪式、尼卡(宗教仪式)和婚礼几个阶段。婚礼极为隆重和热烈,男女双方家中都要请客,客人赠送礼品,婚礼一般举行三天。
房屋建筑: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
参考资料:http://www.jgstu.com/nation/news_view.asp?newsid=278||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5/31/aa***********_1406053105292.jpg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是维吾族的自称,是“团结”或“联合”的意思。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蒙古汗国以后,回鹘泽称“畏吾尔”、“畏兀儿”。民国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定为“维 吾尔”,沿用至今。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据一九九八统计表明,全疆有维吾尔族1600万人,占总人口的47%,人口居全疆各民族第一。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文共有36个字母,是从右向左写的。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新疆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
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维吾尔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后来“丁零”又被称为“铁勒”、“赤勒”或“敕勒”。由于他们使用的车轮高大,又被称为“高车”。8世纪改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叶,大部分迁到西域,西迁后定居西域的回鹘,既融合了两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他们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