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撩拨你,挑衅你,驯服你
——电影《伊莎贝拉》观后
林歌
你过去有那么多女朋友,有没有想过跟过去的女人会有一个女儿,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假如有这个女儿回来找你,你怕不怕?
据说,电影《伊莎贝拉》来源于彭浩翔与杜汶泽的一次聊天。
这样灵机一动,不怀好意的母题却孕育着从桀骜不驯到温情驯服的转变,演绎出浪子回归,青春救赎的故事。
阳光底下无新事,在酒吧泡靓女也不再时髦——在蠢蠢欲动的前卫音乐中,33岁的马振成(杜汶泽饰)双手将16岁的张碧欣(梁洛施饰)封在过道的墙边,说了一句十分老土的话:你的眼睛象我第一个女朋友——这是电影的开场。
按照某电影投资人的说法,好企业的对立面就是好电影——好企业需要商业模式清晰,一眼就看得出其核心竞争力,好电影却万万不能如此,换句话说,好事情的对立面才是好故事,在酒吧顺理成章地泡到靓女,如果有这样的好事情,那也不是电影里的好故事。
果然,号称鬼才的彭浩翔开始调戏观众。仿佛来自天外的纯净女声在讲述十多年前的故事,画面却转到醉生梦死的酒吧和凌乱暧昧的床,这个视点让你有点找不到北。昏天黑地的寻欢作乐,处心积虑的跟踪等待,生猛火爆的爆瓶开打——没错,影片在开场短短几分钟内通过两次将啤酒瓶稀里哗啦地砸在不同的人的头上,让成晕倒,让观众也晕倒——黑场后,主角和观众同时醒悟过来,因为欣告诉成:我是你的女儿。
母亲死了,交不起房租,欣无处可去,成猝不及防。
这是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因卷入黑帮走私而遇到麻烦的这个叫做成的司警,被同事和朋友抛弃。晦暗颓废的老公寓里,成习惯于毫无希望地享乐般地堕落下去,川流不息的是各式各样上床的女人,这其中包括一个在酒吧里带回家的叫欣的中学生,而从小渴望父爱的欣并不是一个乖乖女,16岁就知道美丽和金钱的价值,她操纵谎言,使用手腕,从容地游走于同学追求者和夜总会男人之间,此前和这个陌生的父亲有过不明不白的一夜,如今却赖在这个家里。
他俩在小巷上张贴寻狗告示,在小酒馆纵酒放歌,练习爆瓶的技巧,杵着大行李袋搬家一步一步往前挪。编织着男女主角讨人喜欢的细节,却顶着乱伦的雷,危险地在调情,影片有点令人不安然而又兴致勃勃地玩弄着从《You shoot, I shoot》起形成的彭浩翔风格。
然而此后,彭浩翔开始解构自己。从这个精心构造的惊心动魄的有趣主题一路顺风落花流水般地直奔经典主流而去。
故事有四种讲法:
简单地说简单的事情;复杂地说复杂的事情;
复杂地说简单的事情;简单地说复杂的事情。
彭浩翔显然采取了第三种说法。
这是一个简单的感情故事,一个从情人分手到父女重逢的故事,一个从情场浪子到慈爱父亲的转变故事,弥漫着长时间被冷落的澳门回归的复杂情绪和氛围——从鬼机灵的投机分子被套牢成为负责任的战略投资者的感觉,有点忧心忡忡,有点无可奈何,然而,最终完成从另类到主流的皈依,从弃儿到家庭的回归,也有点皆大欢喜。
导演对角色的选择、调理和安排表现出一种经典的深思熟虑,彭浩翔帮杜文泽突破了“傻强”的角色标签。而梁洛施的表演则表现出一种超乎她年龄的脆弱、敏感与性感,展现出一种无助的美,而她借酒飚歌手舞足蹈狂野的表演又回复了与她年龄相关的活力和张力。为了逃脱罪责,成准备要逃到马来西亚,欣也要追随。那个给欣抄笔记的有点傻傻的小男生,起初被欣的谎言所愚弄,到了结尾却勇敢地找到成,戏剧性地改变了故事的结局,为了欣成自首入狱,并承诺两年出狱后重新做人,与欣重新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
影片以初恋女友在天之灵的类全知视角掌握着故事的全部真相,然而又不全然呈现于观众面前,精心地将所有重场戏截为两段,前半段让你产生误解,后半段让你恍然大悟,前半段狠狠挑衅你的观念,后半段温顺地抚慰你的心灵。例如开场成勾引欣,不知结果;等到成和欣酒后互吐心扉的时候,欣才告诉成:你泡过我。一开始欣就知道成是父亲,导致成泡妞受挫,而这又给后来两人的接近平添了矛盾的张力和暧昧的色彩。例如欣告诉成自己是成的女儿的时候,镜头闪回初恋女友跑离手术室,仿佛没有真正堕胎,但后来成作调查时,影片才告诉观众那个胎儿已经流产掉了。以这种有点俗套的手法,彭浩翔半遮半掩地化解掉了乱伦的尴尬。
这个灵魂视角犹如导演,狡猾地掌握着故事披露的分寸,精准地调控着观众的情绪,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完成了重要情节的小周天循环。影片最初让人有点不知来历的画外音出自马振成已归天国的初恋女友,仿佛是她引导自己的女儿找到了这个自己一直未能忘怀的男人,这种“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走”的设计让我们恍惚回忆起经典中葛丽卿对浮士德的关照,也让我们想起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所发表的演讲:Stay foolish, stay hungry.这种原初的、简单的情感,亘古以来直指人心。
而彭浩翔没有简单地戏仿经典,他以动物凶猛的姿态深藏这种温情脉脉,令人眼花缭乱地、后现代地拼贴暴力、性、乱伦、黑帮和腐败等元素,手法娴熟地操弄着风格化的镜头、剪辑和音乐,以新世纪的炫酷和生猛装饰着世纪末的怀旧和感伤。外景以澳门的陈陋小巷为主,衰败中透出宁静、纯洁和无辜;内景无论在成的公寓还是在酒吧,都呈现出一种晦暗和凌乱的美;场景装置和前后景关系设计犹如广告和MTV一般严谨;色彩搭配的调子传达着一种颓废和率真;音乐从开场的前卫节奏渐渐化为娓娓讲述,弥漫着一种若有似无的寂寞和哀愁,到了结尾更运用了Fado风格的葡萄牙女声,歌声华美而忧伤,让人眼泪盈眶——这是成和欣互相试探而又小心翼翼,互相疏离而又渴望亲近的心情,仿佛回归前澳门人充满期待然而不知所措的复杂心态,正如但丁和贝雅特丽齐在天堂重逢,葛丽卿从魔菲斯特手中救回浮士德时所唱的咏叹调。伊莎贝拉这个西班牙名字原意有“对上帝的承诺”的故事,电影叫这个名字蕴含着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承诺,也暗寓着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做出承诺。神说:一个回头浪子,比一百个信徒还要弥足珍贵。
运用如此复杂的手段来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当然并非最高级的手法,难怪某著名导演表示不喜欢影片的故事情节,“太年轻了,他们处理感情的方式,我不能理解!”
然而彭浩翔如此急切地要背离另类,靠近商业,回归主流,也让人略有点惋惜。
人们可以领会他背后所藏的压力。当影片以几幅黑屏字幕平行交待警察涉黑走私的线索的时候,即使观众宁可相信这是导演出于风格化的处理而制造一种逼近终点的咄咄氛围,而不是受限于预算之困;然而当好莱坞严重威胁着两岸三地的观影习惯和拍摄模式,当三流资本家找到号称一流的电影人,要求拍出二流好莱坞电影而不得的时候,你有理由对某些电影充满失望和愤怒,这些尚未前卫就已主流的造梦人们占有如此多资源却只会用简单的手段讲述拙劣的故事。
而这个在香港电影衰落期获得话语权的导演,一个省下零用钱并向家人借钱上编剧班,而后靠写影评进入电影圈的小胖子,很多人转行了,他还不怕只靠电影生存,不怕咸湿和光荣,他在这个年纪所做出的这个故事,的确值得让人对他充满期待。年方33,能拿到的钱还不够多,能做的事还很少,能把握的话题还不够有影响,宁可更加动物凶猛一些,野性暂缓驯服,青春暂缓谢幕,实在不必这么优雅和经典。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电影是一种挽留青春的努力。
参考资料:http://www.douban.com/review/103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