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是什么?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

《二十四孝》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古人盛赞的这“二十四孝”,有多少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呢?“鹿乳奉亲”可以勉强做到,“负米养亲”“亲尝汤药”“拾葚养亲”“行佣供母”“打虎救父”“弃官寻母”等等,也许可以勉强做到。还有一些是我们绝对做不到的了,如“孝感动天”“埋儿得金”“怀橘遗亲”“哭竹生笋”等等。有些我们咬咬牙也许能做到,但已是没有必要了,如“尝粪心忧”“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扇枕温衾”“闻雷泣墓”“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亲涤溺器”等等。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必须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必做得到。我们读《二十四孝》,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孝”之一字!

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中国文化是很“实际”的,现在又正是一个“实际”的社会,我们这社会的“孝心”,也该是很重的罢?我们在几乎所有方面都讲究一个“投资回报率”,为什么在“孝”字上就不愿意讲呢?中国的很多青年人,很是羡慕美国的孩子,说他们很独立,不必对父母那么“孝”,那么低声下气。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个事实:美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中国父母是无限的;美国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在时间上是有限的,而中国父母是无限的。以范围上无限的关爱和时间上无限的照顾,中国父母换来了什么呢?很多时候换来的只是子女的“仇”与“恨”,轻一点的也是“冷漠”和“不理”。子女的理由也很简单:谁要你这样无限地关爱与照顾?谁曾要求你这样无限地关爱与照顾?子女感到“厌烦”,父母又何必“自作多情”?这就是现代中国父母的尴尬处境:以广大而无限的“慈”,换不来子女真诚而广大的“孝”;收起这广大而无限的“慈”,像美国父母那样对待子女,又不心甘。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处境亦是同样尴尬:很想摆脱父母广大而无限的“慈”,摆脱这个重负,却又找不到美国孩子那样让自己完全彻底“独立自主”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不愿意或者不能够拿出真诚而广大的“孝”回报父母,却又不得不从父母那里得到太多,并因而略感“内疚”。

参考资料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406043002516

参考资料:||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