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合理应用药物?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怎样才算合理用药是一涉及面很广的课题,纵观临床用药经验之得失,要做到药物的合理使用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诊断

探明潜隐性疾病,减少用药失误。固然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判断是某种疾病,但有的表现(或症状)只是一种假象,易造成医生的诊断失误。有的病人除主诉以外,还患有其它疾病,甚至病人对自身潜隐性疾病毫无知晓,如医生探查不细、考虑不周,会铸成大错。所以说,诊断不准,用药必定失误,用药既要注意适应证,又要排除禁忌证,如顾此失彼,就会造成医疗事故。

二、排除影响药物因素

要做到合理用药,还应尽可能排除影响作用药物的一切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方面:

1.人体方面的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的人群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具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各脏器功能日趋成熟,对药物的处理已接近成年人,注意考虑其体重及营养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老年人由于体质和各脏器功能已逐渐衰退,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有差别,因此医生给老人和小儿用药时,一定要考虑这些特点,适当增减剂量。

(2)性别。女性同男性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般妇女体重轻于男性,且具有月经、妊娠和哺乳等生理特点,用药尤要注意。

(3)体重及营养状况。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质和量的变化是以血中浓度为依据的,体重大,血流量多,反之亦然。故要达到血中的有效浓度,用药剂量应根据体重大小来增减。病人的营养状况也能影响药物的作用,对营养不良的病人用药应考虑其对药物的毒性耐受性较差这一特点。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严重营养不良的人用药更需注意。

(4)精神和环境因素。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状态,指导人的活动和影响着许多生理功能,因而也能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此外,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等对病人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影响。

(5)病理状态。机体处于病理状态可影响和改变机体的功能,因此,病态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此外,病理状态影响了药物的代谢,从而影响了药物的作用。

(6)个体差异。又称体质差异,是指在人的年龄、体重、精神状态以及病理状态等因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体质对药物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包括高敏性、耐受性和特异质。

高敏性:系指个别患者对药物的作用特别敏感;耐受性:系指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低于一般人;特异质:系指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人比较有质的差异。

由于存在有个体差异现象,用药中切不可千篇一律,应依个体对药物的反应,随时调整剂量或撤换药物。

2.药物方面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状。药物的理化性状是药物作用的基础,它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物动力学特征,以及药物显效快慢,作用维持久暂等药理活性。

(2)剂量。是用药的分量,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作用随剂量增加而递增。

(3)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同一药物不同的剂型或给药途径,能产生明显的不同药物效应。有的药物可因给药途径不同,其药理活性完全不同。

(4)配伍用药。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合用得当,往往可提高疗效并减少各自的不良反应,但伍用不当则降低疗效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3.其他因素。用药的时间、用药的次数及病原体引起的耐药性等都是用药时应注意的因素。

三、明确用药指征,反对滥用药物

临床用药的不合理还表现在用药指征不明确,如迷信“补”药、迷信贵药、迷信新药等,还有撒网疗法等。所以用药必须做到有的放矢,一般常用药足以显效的,就不必应用“稀”、“贵”、“新”药,单药有效,就没必要合并用药。

四、周密观察病情,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治疗疾病,其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机体可能出现相应的改变。所以用药过程中应仔细观察病人的细微变化,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药物的用法、用量或更换其他药物。长期医嘱的病人,尤其要定期查询病人的用药情况,做必要的脏器功能检查。

总之,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是对医务人员医疗素质、医德的全盘衡量。虽然对合理用药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方案,但却有一个共同的

1.有效性,以迅速完全治愈疾病最为理想。

2.安全性,以不良反应少、无毒性作用为优。

3.方便性,应服用方便、无或少痛苦。

4.节约性,即达到花钱少、疗效高、尽可能减少病人和国家的经济负担。

这四条标准是一有机整体,用药时都应兼顾到,不可偏废。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