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的简单介绍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这类例子很多。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或者用于执弄,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自从有了麻醉法,华佗的外科手术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后没有什么知觉了,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背,割掉发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肠胃,就割开洗涤,然后加以缝合,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月左右,病就全好。华佗在当时已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一次,有个推车的病人,曲着脚,大喊肚子痛。不久,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也渐渐小了。华佗切他的脉,按他的肚子,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因病势凶险,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待麻醉后,又给他开了刀。这个病人经过治疗,一个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手,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可见,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实的。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相传华佗在许昌(县名,在河南省)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说:“大家可以经常运动,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华佗除系统地接受古代的医疗经验外,还能很好地重视和应用民间的医疗经验。他一生游历了不少地方,到处采集草药,向群众学习医药知识。在向民间找药的同时,还从民间搜集了不少单方,经常用这些单方来治病。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病人呻吟着十分痛苦。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就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象蛇那样的寄生虫,病也就真的好了。病人把虫挂在车边去找华佗道谢。华佗的孩子恰好在门前玩耍,一眼看见,就说:“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那病人走进华佗家里,见墙上正挂着几十条同类的虫。华佗用这个民间单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他的同乡曹操,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加上他“去家思归”就推说回家乡找药方,一去不返。曹操几次写信要他回来,又派地方官吏去催。华佗又推说妻子病得厉害,不肯回来。曹操为此大发雷霆,专门派人到华佗家乡去调查。他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要是“虚诈”,就逮捕治罪。”不久,华佗被抓到许昌,曹操仍旧请他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指着华佗厉声斥道:“头剖开了,人还能活吗?”他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去准备杀掉。曹操的一位谋士请求说:“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曹操不听,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竟然把这位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医生杀害了。临死,华佗把在狱中整理好的医著交给牢头说:“此可以活人”。没想到,这个牢头害怕,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索火烧之”。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县)人,生于公元2世纪初叶,死于公元208年以前。他年轻时,即“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华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早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首创出“麻沸散”这一中药全身麻醉剂,并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进行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和全世界是第一位。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的中药麻醉均是在其启发下发展起来的,同时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也有很深的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

华佗可谓国内国外的外科鼻祖。在内科方面,华佗巧妙地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如府吏倪寻、李延俱病头痛,久治不愈。经他分别采用下法和汗法,二人头痛全消。在妇科方面他也有很深的研究,如诊断李将军妻之病症时,华佗认为是伤于妊娠,属双胞胎,前儿产出而后儿末出,枯死宫内。其诊断准确,令人佩服。他还精通针灸,取穴不多,疗效卓著。

华佗医德高尚,主动为人治病。一次,他路遇一“病咽塞”患者,便立即“驻车往视”,让病人内服“蒜韭大酢”,病人服后,即吐一虫,病痛皆除。华佗医风廉洁,许多患者康复后,前去感谢华伦,华佗待如亲人,但拒绝收礼。

华佗积极提倡开展合理的劳动和体育锻炼,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健康长寿。他常教诲其弟子及其周围群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他在继承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创制了一套体操,名“五禽之戏”,可使头、身、腰、背、四肢等各部位及关节得到活动。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体操,开创了我国及世界上医疗保健体操的先例。其弟子吴普坚持“五禽戏”锻炼,活到九十余岁仍“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其弟子樊阿操练“五禽戏”,竟“寿百余岁”。“五禽戏”影响颇深,历代依法锻炼者从不乏人,至今仍有专门研究者。因此华佗和他的“五禽戏”在体育史上、养生学上都占有极高地位,“戏”传八方,名震四海。

华佗不求高官厚禄,以民为重,以民为先,以医效民。他曾多次谢绝朝廷命他做官的征召,长期坚持在民间行医,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晚年,华佗被曹操强令征召去许昌,专为朝廷官员治病。曹操患“头风”久治不愈,华佗为其行针刺治疗,疼痛立止。曹操强留他做待医,华佗不肯,乃托故告假回家,拒绝返回朝廷,竟惨遭曹操杀害。

华佗临死之前,在狱中“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此书可以治疗治愈病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亦不强与,索火烧之。”因此,华佗花费多年心血写成的珍贵医书,就这样一焚成灰,未曾流传下来。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