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费文伟是谁??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因族父与刘璋能攀上几分亲戚,随同族父入益州求学,恰逢刘备平蜀,于是入仕蜀汉政权。

费祎自太子舍人、庶人、黄们侍郎,后至益州刺使,尚书令、大司马,大将军等要职,兢兢业业辅佐刘氏两代诸侯数十年,在军事,国政上皆有建树,更是少数几个追有谥号的文臣之一。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蜀书十四》),只是这句话,就可见费祎当时的权势威仪!然而费祎深知为官之道,即便是位高权重至此,待人处事也是谦逊如常,无蒋琬之傲,无魏延之狂,言行谨慎更非杨仪之辈可比。费祎在朝中广结善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托任重臣里自然也少不了他得一份。“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罢。(《出师表》)

后人在评论他时,或许会说他治国太过循规蹈矩云云,但这,仿佛就是他唯一的缺点,至少在人品上,他是毫无问题的。生前深得后主器重,死后不单是后主追谥他一个“敬”字,连陈寿在著书时也以“宽济博爱”四字相评。让人不禁叹息:费祎一代权臣,竟得如此殊荣!

权臣这两个字,可不是手误。费祎为了巩固权势,可说是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挚友来当作自己的垫脚石。这些,且让我慢慢道来。

蜀汉政权的人事派系中,随着时间推移原从集团人材日渐稀少,而跟随刘备入川的荆襄集团则渐被川蜀(益州)派系冲击,虽然刘备有意偏瘫,仍然无济于事。诸葛亮得刘备托孤主掌大权后,有意识的提拔重用一些非益州出身的优秀人材,一方面以吸引魏境吴境的人材入川,另一方面也是抑制益州当地士人在朝廷的影响。出身零凌随诸葛亮刘备入川的蒋琬自不必说、江夏的费祎,天水的姜维也是引进外地人材的极好范例。蜀汉的人才使用是否得当暂且不讨论,不过费祎却因此得以踏入了蜀汉朝廷的上层。

费祎为人和顺,用现在的话说便是圆滑老练之极,不仅在朝内是个好好先生,不与人争之余还常为人调解开导。魏延和杨仪这对死对头是见面就不对拍,一个老是抬胳膊亮刀吓唬读书人;另一个呢,用嘴还行打是肯定打不过,一碰到魏延动粗就眼泪鼻涕满脸流。费祎自然担当从中劝说的角色,虽然治标不治本,但至少诸葛亮在世之时能使两人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也算功劳一件。诸葛亮本来就爱惜杨仪和魏延的才能,不忍废罢任何一人,费祎此举实在很对诸葛丞相的胃口,于是印象分又上去了。

费祎在外也颇得人缘,屡次出使东吴更和孙权打了个火热。孙权有言赞费祎:“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连天下淑德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关系融洽一目了然。

不过,如大家以为费祎只会玩些小脑筋的话,那就错了。能位至三公,又岂能没有两把刷子?

自延熙元年起至延熙十四年,短短十余年光景,朝廷大赦天下竟然有五次之多!而费祎在其中居功至首。不管是曹操,孙权还是诸葛亮,都对刑律法度极为重视,集思广益、数加斟酌方敢有所行动以教化民众,反而是经济军事都相对弱小,犯罪率居高不下的蜀国频频颁布大赦令,这不是很异常的事情吗?莫非是费祎不了解本国的治安情况?

倒是大司农孟光一语道出其中真味。

一次次的大赦终于使得担忧国政的孟光在公众场合责问费祎,“多次运用‘大赦’这种偏枯之物,施展恩惠给为非作歹的人,难道是为了用这种方法来展示仁德吗?”连国家的利益来可以牺牲拿来收买人心,这个好好先生做的也算彻底了,拉拢人心的手段层出不穷。费祎虽然精于政事,但满心扑在权势名望上,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怕是所托非人了。

费祎当时很有风度的向孟光承认错误,礼仪周到,颇有君子之风,也没给自己弄来什么坏影响。只是可怜孟光这个直肠子,一生却再无晋升机会,以后更是被罢免官职,郁郁而卒。不是我诽谤费祎小心眼,但有着“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的事实存在,若硬要说费祎对此毫不知情,只怕是了勉强了。

从古至今,沽名吊誉以争权夺势的人数不胜数,王莽还有礼贤下士时呢,但如果一人能清高一世,为民造福,即使他的确是为了赚个好名声,却也值得钦佩叹服了。王莽功亏一篑,晚节不保,费祎呢,他险些做到了,只是为人不是很地道,露出了不少马脚。其中最大的破绽只怕就是他对待好友兼同僚时的翻脸无情吧。

先是用兵打仗厉害,识人却很差劲的魏延魏文长。诸葛亮死于北伐途中,大军即将撤退,魏延甩出“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的豪言,策划继续与魏国作战。他对费祎推心置腹,与他共商北伐大事,没想到,费祎哪里有表面上的半分真诚?一回头就把魏延的全盘打算通报给了杨仪。由于费祎的大义灭友,蜀军安全撤退,“叛贼”魏延伏诛之余,他的家人自然被杨仪杀了个干干净净。

而杨仪呢?在铲除政敌乐呵呵的时候,大概也万万没有想到,他自己的性命也是断送在费祎手上的。

只因诸葛亮死前书密令选蒋琬接替自己担当重任,自以为资深功劳的杨仪失势,于是屡出怨言,心中不服溢于言表。所有原本和他想熟的官员都害怕他连累自己,不敢与他交往,只有费祎一个人还去探访劝慰他。

当时杨仪只怕是大受感动啊,感叹世态炎凉之余,自然少不了把更多的牢骚抱怨对费祎说上一通,情绪激动时言语不慎出了这么一句,“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 宁当落度如此邪!”

可惜费祎并没有杨仪想象中那么讲义气,虽然知道这是落魄之人一时气话,但这种成就功劳的机会费祎如何肯错过!

“祎密表其言”,于是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三国志卷四十》)

又是一次成功的大义灭友,杨仪魏延这对斗着那么许多年的冤家,一文一武,却在同一人手上载了跟头,费祎城府不可谓不深啊。昔日吕布的大吼,“是儿最叵信乎!”,不知道魏延和杨仪有没有在心中呐喊过?

费祎用心良苦,努力攀爬,在蒋琬死后更是权势遮天,甚至得到后主允许,成立自己的府署。这是延熙十五年的事情。然而心计深如费祎也无法预料天命,延熙十六年,费祎在宴会时酒醉,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

费祎在国家危难之时主理朝政,自身又以廉洁博爱著称,即使有爱慕虚名言虚少信的缺陷,但总算是功大于过。虚伪反复之人被虚伪反复之人所杀,这难道不是佛家所说的因果吗?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