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曼白求恩,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放弃了国内待遇优厚的工作条件和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11月,因抢救八路军伤员光荣牺牲。毛泽东于同年12月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评价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赞扬他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和人民极端热忱的崇高精神,成为中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
中国的召唤
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牧师家庭。1914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科专业。参加到反抗压迫的工人行列,1936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白求恩随加拿大志愿军到西班牙马德里前线,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输血队,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抢救了数以千计的战士,伤兵们不禁感动得欢呼“战地输血万岁”。1937年6月,他起程回加拿大,为西班牙募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月,年近50岁的白求恩,与护士琼尤恩2人组成的加美医疗队,从温哥华出发前往中国。
“我不是来享受的”
白求恩一行到达中国时,中国的抗战已愈半年,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国民党政府已临时迁都武汉。
1938年3月底,随着春天的脚步,加美医疗队来到了延安。他们受到了边区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接见了白求恩。当白求恩郑重地把自己的加拿大共产党党证交给毛泽东时,毛泽东说:“我们将把你的组织关系转到中国共产党,你现在就不是外人啦,请你不要见外。”白求恩向毛泽东提出了他的请求:“我请求到前线去,到晋察冀根据地去,一个军医的战斗岗位应该是离火线最近的地方。在那里,我将使75%的伤员恢复健康。我带的医疗器具,足够战地医疗的需要。”毛泽东向白求恩表示他的工作将由八路军卫生部安排。
八路军卫生部顾问马海德医生热情地陪同白求恩视察了延安的医院和卫生学校,真诚地对白求恩表示他们需要他,为了他的安全,希望他能留在延安。白求恩发火了,他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愤怒地从窑洞中掷出了一把椅子,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在马海德的劝说下,他渐渐平静下来,他说:“我不是为生活享受而来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软绵的钢丝床,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但为了理想,我都抛弃了!需要特别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我为我的鲁莽向你们道歉,但你们也要向拄着拐杖的伤员道歉。”
面对倔强的白求恩,卫生部的同志只好报请中央批准,同意他去晋察冀前线。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白求恩常说:“一个战士,在前方奋勇杀敌,负了伤来到医院治疗,我们如果对他不负责任,就是对革命不负责任。”做医务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因为它关系到伤病员的健康和生命。”
白求恩每次带医生到病房查房,都不许医生站在门口远远地向病人问话,必须站在伤员面前。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给每一个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和接受过他治疗的伤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他发现一个护士换药,瓶里的药和瓶签不一致。他立即用刀把瓶签刮掉,予以改正。并对那个护士说:“小同志,这种粗枝大叶的作风,是要害死人的,今天不允许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对病人负责啊!”
一天,白求恩看到一个股骨受伤的伤员没有上夹板,立即询问是哪个医生负责的。有人解释说,夹板都用完了。白求恩严肃地说:“没有夹板这成理由吗?难道说我们就等着现成的夹板吗?我们战士有现成的武器吗?在他们没有武器的时候,是不是就不打仗了呢?如果没有夹板,大夫就应该想办法做几个。”于是,白求恩领着医生和木匠一起做了一批夹板,供伤员使用。
白求恩十分疼爱他的病人,决不宽容任何使病人遭受不必要痛苦的行为。为了杜绝责任事故,白求恩根据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建立了一系列医疗规章制度。他自己带头执行。每晚休息前,他都要在记录本上记上第二天的工作要点,还要检查核对常用的手术器械和药品。他说:“不这样,万一急用时,器械发生了毛病,药品短少,就要影响治疗。”
白求恩对伤病员和老百姓怀着极大的热忱。他从不以专家自居,只要伤员需要,他都愿意去做。他深夜查房,为伤员复诊、盖被、倒屎、倒尿。伤员们说:“做白求恩的病人是幸福的。”
有一次,白求恩率领医疗队准备通过日军封锁线,发现了一位患脓胸症的老乡,他不顾在敌人封锁区停留的危险,坚持为这位老乡成功地做了手术,才继续前进。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白求恩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他从不考虑自己,在生活上毫无所求。当毛泽东特意给晋察冀军区负责同志拍电报,指示每月发给白求恩100元津贴时,白求恩拒绝了。他在给毛泽东的复电说:“我谢绝每月100元津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一切均已供给。”他说:“能和这样一些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同志工作在一起,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行动,受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尊敬和爱戴。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1939年下半年,为筹集医疗器械和经费,白求恩准备回国一趟。临走之前他将军区的20所医院巡视一遍。
在巡视期间,日军开始了冬季“扫荡”,白求恩暂时放弃了回国计划,带领医疗队奔赴摩天岭前线,在靠近火线的一座破庙里布置了手术室,他顾不上吃饭、睡觉,抓紧时间抢救伤员。在紧张的工作中,白求恩的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尖划破了,他把受伤的手指放在消毒液里浸了浸,继续工作。最后一名伤员做完手术撤离时,敌人已经进村了。
经过一昼夜的行军,白求恩一行到达了甘河净后方医院一所,这时他的手指开始肿胀。但他顾不上休息,第一天就检查了200多名伤员。第二天,他给13人做了手术。就在这里,白求恩为一位头部严重感染的伤员实施排脓手术,他受伤手指被感染了。病毒侵入了他的血液,吞噬着他健康的生命。
11月上旬,黄土岭战斗打响了,白求恩坚决要求上前线。他说:“不能因为这点小病,让我休息,你们要拿我当作一挺机关枪去战斗。”白求恩拄着一根树枝,率医疗队上了前线。
工作中,白求恩昏倒了,病情危急,军区首长指示,不惜一切代价为白求恩治疗。然而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已回天乏术了。医护人员抬着白求恩向后方转移,当到达离后方医院还有十几里的唐县黄石口村时,白求恩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坚决不走了。他说:“我是医生,我知道我患的是脓毒败血症。没有办法再治了,还是让我在这里抓紧时间完成书信和报告吧。”
他给前任翻译写信说:“林大夫应该带领一个手术队,立即北上,协助工作…我为伤员们感到焦虑。”他给聂荣臻司令员写信,建议“每天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专为疟疾病者和极大多数贫血患者。”白求恩最后一次尽到卫生顾问的职责。他向守在身边的同志们深情地说:“非常感谢…同志们对我的帮助,多么想继续和你们工作啊!”
1939年11月12日晨5时20分,白求恩——一颗拯救了无数生命的巨星陨落了。白求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评价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为纪念白求恩,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卫生学校改为白求恩卫生学校。
1952年,白求恩遗体和雕像迁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成为中国人民学习的典范。
诺尔曼白求恩 (Norman Bethune) 1890年3月4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1916年获多伦多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参加西班牙革命,协助反法西斯的共和军作战,共和军战败后返回加拿大。1938年春来到中国革命根据地延安,担任军医,援助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后抢救伤员时感染病毒,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其遗体最初葬于河北唐县郡城,1952年迁葬于河北石家庄烈士公墓。
白求恩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研制并改进了12种外科手术器械;1938年建议加拿大建立社会医疗保健系统;第一个将流动血库应用于战场,并亲自在战地完成了数次输血手术。加拿大医学界称白求恩为医学天才。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撰写《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1940年,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建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2001年9月18日,白求恩铜像在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落成揭幕。铜像高3米,重1.83吨,所刻画的白求恩身着八路军军服,左手扶着药箱,右臂搭在右腿上,坐在一块岩石上,两眼注视着前方,体现出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奖章
白求恩奖章是1991年卫生部第14号部长令发布的《全国卫生系统荣誉称号暂行规定》中设置的荣誉称号,由人事部、卫生部共同颁发。它是对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凡获得“白求恩奖章”者,同时接受荣誉证书和通报表彰,并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劳工进步党 党员、国际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于1938年初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 ,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带领流动医疗队活跃在山西、河北两省。他总是不顾危险,亲临前线,就地施行医疗手术,从而大大减少了伤病员的死亡,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同时,他还帮助方兆元等八路军医 护人员提高医疗水平,为部队培养了 一批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从而赢得了根据地的干部、战士和老乡的尊敬和爱戴。在共同的战斗中,白求恩也对八路军和根据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一次手术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白求恩的故事
1938年初,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白求恩大夫到中国来了。他不仅带来了大批药品、显微镜、X光镜和一套手术器械,最可宝贵的是,他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对中国革命战争事业的无限的热忱。
他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方医院后,第一周内就检查了520个伤病员,他们大部分是在平型关战斗中负伤的。第二周白求恩大夫就开始施行手术。四个星期的连续工作,使147个伤病员很快又带着健康的身体回到前线。
从此,哪里有伤员,白求恩大夫就出现在哪里。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他曾经连续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动了手术。他的手术台,曾经安在离前线五里地的村中小庙里,大炮和机关枪在平原上咆哮着,敌人的炮弹落在手术室后面,爆炸开来,震得小庙上的瓦片格格地响。白求恩大夫却在小庙里紧张地动着手术。他不肯转移,他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会延长,死亡率就会增高。战士在火线上都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两天两夜,他一直在手术台上工作着,直到战斗结束。
为了保住伤员的性命,白求恩大夫把自己的鲜血输给了中国战士。他愉快地称自己是万能输血者,因为他是O型血。他还拿出自己带来的荷兰纯牛乳,亲自到厨房煮牛奶,烤馒头片,端到重伤员面前。看着他们贪婪地吃下去,微笑浮在白求恩的脸上。
一次,给一个头部中弹后引起感染的伤员做手术,匆忙之中,他竟忘记戴橡皮手套。切开头颅后,白求恩大夫赤手伸进去,用原已发炎的左手指去摸碎骨,摸到一片,像是考古学家突然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甲骨文似的喜悦,他立即取出放在盘里,旋即又用手指伸进去摸。白求恩大夫的心只注意着伤员,为摸出的一片片碎骨的喜悦情绪占有了。他总是得意地说:“又是一片!要是戴手套就摸不到了。碎骨铁片取不出来,伤员是很难好的啊!”但是却不知,病员伤口里的细菌,也从白求恩大夫发炎手指的伤口处溜了进去,种下了导致他生命垂危的毒种。
白求恩大夫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战地外科医生。他除了做手术治疗之外,还亲自打字,画图,编写教材,给医务人员上课。他曾经在幽静的丛林中,给三百多学生上大课。他的讲台上放一个扩音机,身后挂着三大幅人体解剖图。他一边讲,一边指着图表。学生的海洋,鸦雀无声,埋头做笔记,静静地听着。白求恩大夫曾制定“五星期计划”,建立模范医院,作为示范来推动整个根据地的医务工作。他说:“一个战地的外科医生,同时要是木匠、缝纫匠、铁匠和理发匠。”他自己用木匠工具几下子把木板锯断、刨平,做成靠背架,让手术后的伤员靠在上面使呼吸畅通。他一有空闲,就指挥木匠做大腿骨折牵引架、病人木床,铁匠做妥马式夹板和洋铁桶盆,锡匠打探针、镊子、钳子,分配裁缝做床单、褥子、枕头……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白求恩大夫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以此为己任,以此为快乐。在他病重之时,他给聂荣臻司令员写了一封信,这是他最后的话。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请你给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托拉托城威灵顿街第十号门牌。用同样的内容写给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民主和平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贡献。
也写信给美国共产党总书记,并寄上一把日本指挥刀和一把中国大砍刀,报告他我在这边工作的情形。
把我所有的相片……日记……文件和军区故事等,一概寄回那边去,由布克负责分散。并告诉他有一个电影片子将要完成。
……
将我永不变更的友爱送给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
两个行军床,你和聂夫人留下吧,两双英国皮鞋也给你穿。
骑马的马靴和马裤给冀中区的吕司令员。
贺师长也要给一些纪念品……
给军区卫生部长两个箱子,尤副部长八种手术器械,凌医生可以拿十五种,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做纪念吧。
……
给我的勤务员邵一平和炊事员老张每人一床毯子,并送给邵一平一双日本皮鞋……
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的铁剂,专为疟疾病患者和极大数目的贫血病患者。
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平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比沪港贵两倍。
……
告诉加拿大和美国,我十分的快乐,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有贡献。
……
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
……
白求恩大夫离开我们已有六十多年了,但是他的遗言仍响在人们的耳边:“不要难过……你们……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他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一代的人向前!
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幸以身殉职,逝世于中国河北唐县黄古口村。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毫不得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鼓舞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走向辉煌。
在白求恩逝世60周年之际,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副会长,78岁高龄的张业胜先生讲述了当年白求恩大夫的几个故事。
白求恩与"群众血库"
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中国在大城市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白求恩大夫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说:"现在,我来操作,你们谁第一个献血?"
"我来献。"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挽起袖子。
验过血型,白求恩大夫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联着注射器。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
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
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
消息传开,边区的农会、武委会、妇救会纷纷响应,上千人报名献血,很快组成了一支150人的献血预备队。白求恩高举地称之为"群众血库"。
白求恩和"卢沟桥"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晋察冀卫生学校学习,讲授《野战外科示范课》。刚一上课,白求恩先对护士赵冲说,把"卢沟桥"打开。"卢沟桥"是白求恩为野战手术而设计的一种桥型木架,搭在马背上,一头装药品,一头装器械。护士把"卢沟桥"搬下来,拿出东西,不一会,手术台、换药台、器械筒、药瓶车、洗手盆等一一就绪,医生、护士、司药、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就布置好了。下一步是示范伤员进入手术的过程,伤员从门外抬入、搬动、解绷带、检查伤情、换药、包扎或手术都井然有序。第三步是手术室的撤收,全部用品有条不紊地归位,最后把"卢沟桥"驮到马背上。
白求恩大夫说,当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时刻准备上前线。
白求恩和群众一起抗洪
1939年7月间,连续十几天的特大暴雨使唐河水位猛增,泛滥成灾的洪水着河北完县神北村。这里驻扎着军区卫生学校。正在撰写《师野战医院组织与技术》一书的白求恩就住在学校隔壁。
肆虐的洪水冲走了房屋、树木、秩序和庄稼。白求恩心痛极了。他站在河边脱下衣服,想下河捞取水中的农具,几名老乡死死地把他们住说:"我们不让你冒险。"白求恩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洪水威胁着卫生学校的安全,上级决定将学校转移到河西岩。白求恩知道后立刻找到学校说:"我水性好,我要参加你们的突击队"。没有渡船,大家用大笸萝绑在梯子上当运载工具。白求恩和突击队的小伙子们跳进水中,十人一排,手挽手,一趟一趟来回运送着物资。
白求恩的侧泳游得很棒,他一边用力推梯子,一边还风趣地讲他在家乡湖中练习游泳的故事。
"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诞生了"
1939年10月28日,"冬季扫荡"的日寇疯狂抗日根据地。在涞源泉孙家庄,哨兵催促正在做手术的白求恩大夫赶快撤离。白求恩却说:"加快手术速度。"当时躺在手术床上的战士叫朱德士,大腿粉碎性骨折。白求恩为了与敌人抢时间,不慎刺破手指。他将手指伸进消毒液中,浸泡了一下,坚持缝完最后一针才转移。10分钟后,敌人冲进村庄。
白求恩的手指发炎了,炎症一天天加重。11月1日,又抢救一名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吴明。这是外科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炎的手指第二次受到细菌致命的感染。后来,在手指疼痛的折磨中,他又连续做了13台手术,并写下了治疗疟疾病的讲课提纲。
11月7日,白求恩病情迅速恶化,左肘关节下发生转移性脓疡,领导强迫白求恩向后方医院转移。当到达南太平地时,白求恩听到前言有枪声,便叫担架停下来,想到阵地看一看伤员。但此时他高烧已达40摄氏度,浑身瘫软。10日到达唐县黄石村,白求恩的病情已十分危险。大家很着急,白求恩却平静地说:"我得了脓败血症,没有办法了……请转告毛主席,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诞生了……
11月12日清晨5点,白求恩大夫与世长辞,灵柩被秘密掩埋在村南青山秀水的狼山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