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谁提出了“小太阳系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卢瑟福假定,环绕着核的大量电子是在电磁引力作用下旋转的。看起来,它多少类似于环绕着太阳运转、并以万有引力维系着运动轨道的行星系。因此,后来有人把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称为“小太阳系”。

原子具有核的结构这一物理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是一个巨大的震动。核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使用。虽然今天对原子结构已有更精确的认识,但人们还经常用这种模型作为原子结构的直观的粗线图,也就是我们在各种杂志报纸、宣传画上常常可以看到的作为科学技术象征的原子图像。因此,科学家们称卢瑟福是“近代原子物理学的真正奠基者”。

自从发现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总是考虑以人工的方法使自然界中一些元素的原子核转变为另一元素的原子核。第一个实现这种思想的又正是卢瑟福。他在1919年用实验表明了这一点。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会从它里面打出一粒碎屑,这粒碎屑在涂着硫化锌的荧光屏上发出闪光。后来,科学家们又成功地把这种“星球相撞事件”拍摄成了立体照片。

参考资料:中国科普博览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