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历史古迹
殷商盘龙城遗址
武汉在建城的三千多年时间里,有很多熠熠生辉的历史古迹。位于汉口北郊黄陂区内的磐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万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城遗址。
鲁肃墓、卓刀泉
波澜壮阔的魏蜀吴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谋士鲁肃扶助吴侯火烧赤壁,大败曹兵八十三万,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死后埋葬在南临长江,东临汉水,秀美的汉阳龟山上。而蜀国五虎上将关羽进军途中因口渴用刀卓地而出泉水的"卓刀泉"位于武昌。如今,"卓刀泉"古井,井台圆润,井水仍清澈不透底,清凉甘甜,沁人肺腑。
黄鹤楼
中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鹳雀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誉。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楼北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楼左、右和楼南是繁华的市区。1884年,黄鹤楼毁于大火,此后整整一百余年,黄鹤楼只有一个令人梦想追思的遗址。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约公元223年,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以来屡建屡毁,灾难频仍。然而,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吟诗颂赞。
新的黄鹤楼于1985年6月落成,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景点"和"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建楼专家们在分析比较历代不同建筑样式与特点的黄鹤楼的 基础上,吸取精华之处,设计和建成了一个比历代黄鹤楼都要雄伟壮观的新楼。现在,整个建筑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组成,分布于三层平台之上。第一平台是黄鹤楼西大门所在地。平台中立有乳白色胜象宝塔,即白塔,有人说它是"孔明灯",实为武汉市的一座古老的石塔。第二平台是气宇轩昂,堂皇富丽的牌坊,两边的明轩、曲廊与牌坊相联接。循廊而去可达南北配亭。配亭中央,有巨石耸立,两只铜铸的黄鹤偎依、伫立在巨石之上,给人以黄鹤归来之感。第三层平台上便是气势恢宏、神奇壮观的黄鹤楼主楼了。
主楼高五十一米,分五层,外观造型"回望如一层层飞檐",金黄色的琉璃瓦面古朴富丽,红葫芦形宝顶入夜闪闪发光,各层均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飞檐画栋,翘角凌空,整个楼体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成,大大不同于历代黄鹤楼的砖木结构,然而楼柱等涂上木质感极强的油漆,真使人看不出钢筋混凝土的痕迹。步于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以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型陶瓷壁画,楼柱和楼门两边,是一幅幅题咏黄鹤楼的名家对联。顺登楼梯而上,可看到二层楼用大理石镌刻的《黄鹤楼记》,记叙了楼的兴废沿革和名人秩事。此外还有"孙权筑城"、"周瑜设宴"等壁画。第三层大厅内便是"绣画像"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陆游、岳飞等人的形像,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从三楼到五楼的环楼走廊往外看,闹市、江流、大桥等江城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驰,浮想联翩。下得楼来往东行走,还可见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此外还有北榭、费(衤加韦)洞、仙枣亭、留云阁、鹅池,碑廊,古肆商业街等景点。与黄鹤楼互相辉映的白云阁座落于蛇山之巅,净高29.7米,共四层,构成了作为武汉代名词"白云黄鹤"的标志物。游人漫步于前楼后阁的各层廊道,江城景色尽收眼底,流连忘返。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歌颂它,赞美它。而唐朝诗人崔颢的千年绝句至今脍炙人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琴台
位于龟山之西,月湖之畔的汉阳琴台文化宫的古琴台是武汉著名音乐文化古迹。相传?z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于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派遣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待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伯牙鼓琴咏志。抚琴一会弦断,伯牙知有人窃听,便请出,此人便是樵夫钟子期。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喜遇知音,便结为挚友,约来年再会。第二年,伯牙按约会子期,谁知子期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奏后,伯牙因失去知音,悲痛万分,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决心今后永不鼓琴。
后人感其事,筑台纪念。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有建筑大多为1949年后重修。新建的琴台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琴台"二字传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手迹,碑廊及屋额尚有"印心石屋"、"琴台题诗"、"高山流水"等题字,皆为名家手笔。墙上还镶嵌有连续浮雕"伯牙摔琴谢知音",形象生动,颇亦可观。整个建筑群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
伯牙遇知音,千年传佳话。宋代以来,琴台便有之。 呜呼!朋友千万个,知音难求一!
晴川阁
又名晴川楼,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公矶上,与黄鹤楼隔江相望,各领风骚。古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大禹治水、疏导江汉之功而建。取唐代崔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而命名。阁楼依山面水,景观奇特,有"楚国晴川第一楼'之誉。
行吟阁
"行吟阁"位于风景优美的东湖之滨。阁高三层,登阁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阁前一座巨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夫雕像,满脸严峻,目光犀利远眺,一幅忧国忧民的神色。俩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国楚国大臣屈原在北方强国秦国步步入侵下,出谋划策抵抗强秦,屈原积极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现富国强兵。他在《离骚》中大量援引历史典故,希望楚国君主能像尧舜禹文武那样,任用贤能,公正无私,实行德政,以"苟得用此下土",享有土地,治理天下。他以伊尹、彭咸等人自许,决心为实现这种"美政"而奋斗终生,即使不能实现,亦"将从彭咸之所居",死而无悔。对外积极倡导联齐抗秦,合纵以求自立图强。他不避辛劳,风尘仆仆,往来于齐、楚间,为合纵抗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屈原不仅是一位提出了"美政"方案的政治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导乎先路"奋斗决心的实践者。其正确主张不被楚王采纳。后楚国终被秦国灭亡,屈原大夫因悲愤而投汨罗江而死。
"洗马口"和"藏马洞"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在汉阳留下"洗马口"和"藏马洞"遗迹。明代赵弼"洗马口"诗曰:"战败沙场洗铁骢,虎臣威震大江东。至今水映晴霞赤,似染龙媒汗血马。"洗马口位于汉阳区东部禹功矶侧,南临长江,北依龟山,西北连莲花湖。据《续汉口丛谈》"洗马口在县(原汉阳县)东二里,临江,旧传蜀汉大将关羽破于禁时,常洗马于此。"在龟山左侧有一岩穴,称"藏马洞"。相传关羽洗马之后,常把赤兔马藏于洞里,洞里有一块石头为关羽的磨刀石。藏马洞又称关王洞。现藏马洞与磨刀石均无踪迹。"洗马口"之名一直沿用之今。汉阳居民讲:"禹功矶,晴川阁下的江口,乱石临江,即为洗马口。"武汉长江大桥桥头下的一条沿江马路现今仍然以"洗马长街"命名。
五百年汉正街
汉正街的由来
汉正街,乃古汉口之正街。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又称汉水襄河)一带地域逐渐成为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清初,汉水沿江码头形成以北岸为主的"八码头临一带河"的态势,"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异物,来自远方者,旁隘露积";清康熙年间(1662---1722)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街情民风淳厚。
汉正街市场西段以粮、油、棉、什业居多,东段以药材、参燕、金银、票号、典当为主,中段最为繁荣,密布百货、布匹、山珍、海味、纸张等大小商铺。清同治三年(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钧等修筑汉口堡,沿堡辟出玉带、居仁、由义、循礼、大智、通济等八座堡门,外有深壕环绕,桥梁相连,既便于布防守卫,又可抵御洪水。清道光14年修建的保寿石乔现仍存原处,它是石乔口之为"石乔口",而非"桥口"的唯一历史见证。
历史的见证-青石板
17世纪初,汉正街不过几百米长,商业的复兴与繁荣推动了市场与街道的拓展。其时,汉正街杨家河至五彩巷之间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升基巷以下有夹街,夹街以下至集家嘴之间又有小夹街。众多小街小巷以汉正街为主脉,纵横连接,组成了新兴的汉口沿河商业区。据清道光年间统计,这片形如卧帚的商业闹市,称之为街的有32条,巷有64条。汉水码头水运的繁荣带动了武昌、汉阳港埠随之兴旺,汉正街的商贸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推动武汉市场向纵深发展。
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上自桥口,下至接驾嘴(集家嘴)铺设了条石路面,在汉正街的泉隆巷,至今还保留着青石板路面的古朴风貌。虽然现在路面大多已换成了水泥路和混凝土路面,但这些古风古韵的青石板作为汉正街的历史见证仍深深刻在老武汉人的记忆中。
古建筑见证繁华旧貌
汉正街历来就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水陆商埠,市场上"万商云集,商品争流",这里不仅是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八方商贾贸易、居聚之地,正所谓"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它造就了古汉正街兼容我国南北传统建筑和欧洲建筑手法的独特建筑个性。
山陕会馆,又称西关帝庙。其规模在汉口会馆中"雅冠众构",它是商业团体的议事之地,外观为三进三出,西有北方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其内部装饰却是南方特色。
淮盐巷雕花过街楼是吸取欧洲联排式房屋的典型建筑,它全长194米,一桥横跨街面,将街两边的楼连接起来,既不阻碍街面人来人往,又方便了商业团体经商议事。在楼的内部装饰和栏杆、房檐、窗棱各处,又积聚了民族特色的雕花技艺。
古汉正街店铺临街而建,多为假两层楼式,白瓦灰墙,古朴别致。门面有全敞式、半敞式、内敞外窄式,交错穿插,风格各异。夹街背巷的铺面则多用木板木桩架起红漆横梁,梁上雕龙饰凤,极富民族特色。
今天的汉正街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小商品大楼"在汉正街拔地而起,街头巷尾的摊位也"引雀回笼,还路于民",以街为市,以地为摊正逐渐消失,今天的汉正街已形成了一个容括四条街道,方圆2.65平方公里的"汉正经济圈"。
老字号打造"金招牌"
清道光末年,汉正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老字号。"叶开泰"、"苏恒泰"、"谦祥益""汪玉霞"、"蓝田宝"都有口皆碑。这些老字号浸润着老汉口百年的历史文化,现在回味起来,仍让人咀嚼到历史文化的余香。
叶开泰药店有300年历史。据载,其始址为古汉正街鲍家巷口开设的叶开泰药室,后更名为叶开泰药铺。叶开泰以"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为信条,其药品研制十分精细规范。驴皮阿胶、龟板阿胶取材只选黑驴皮、龟胶板,所有原料都选用最上等的药材。当时有句俗语说:叶开泰---药(要)面子。相传叶开泰药铺周街曾发大火,唯叶开泰丝毫无损,遂被人们誉为"神药"。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建国后,叶开泰药铺改造发展为武汉健民制药厂。
"苏恒泰"是制伞老店,其创业人苏文受原以修伞为生,后积银30两,开设了苏恒泰伞店,专制油纸伞。苏恒泰宁可少产,绝不以次充优,因而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老伞店。其讲求质量、价廉耐用的盛誉至今仍在市场上流传。旧时,在江汉平原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风俗:女儿出嫁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
汉正街的商人还都非常重视品牌的保护,不仅选用坚固砖石或上等木材,还在牌号字上贴金堆沙做字,并不惜重金聘请当时名人或书法家题写。民国初年汉正街老大兴酒楼招牌即为夏口知县侯祖畲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