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霍乱?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llerae)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三大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它可以引起流行、爆发、大流行,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生活、生产、旅游、外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霍乱系急性肠道传染病。霍乱弧菌在通过胃到达小肠后,粘附于小肠粘膜表面,在肠腔的碱性环境中迅速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肠毒素)。肠毒素作用于小肠粘膜,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因此,重症霍乱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水样便、循环衰竭及酸中毒。霍乱的症状和体征一、 潜伏期绝大多数为1~2日,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5~6日二、 前驱期大多数病例起病急,无明显前驱期,仅少数患者起病较缓,于发病前1~2提可有头昏、疲倦、腹胀、轻度腹泻等前驱期症状。三、 泻吐期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胀感,个别可有阵发性绞痛。每日大便自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少数重型患者粪便从肛门可直流而出,无法计数。排便后一般有腹部轻快感。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即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血性)。大便镜检无脓细胞。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继为水样,与大便性质相仿。一般无发热,少数可有低热。儿童发热较成人多见。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2~3日不等。霍乱的诊断方法霍乱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病原学检查三个方面综合判断。但因腹泻病因复杂,特别是霍乱轻型病例症状和体征很不典型,不易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腹泻相区别,因而常以病原学检查为主要依据。霍乱的传染源有哪些? 1、病人:分为重型、中型、轻型,急性病人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菌。重、中型病人由于频繁的腹泄和呕吐极易污染周围环境,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但轻型病人由于及时就诊的少,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常不被发现。这些病人可带菌活动,广为传播,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更大。

2、带菌者:指无临床表现而粪便中排出霍乱弧菌的人,包括潜伏期菌、恢复期菌(病后带菌)健康带菌和慢性带菌。

(1)潜伏期带菌:指病人在出现症状之前于潜伏期内大便有排菌者;

(2)恢复期带菌和慢性带菌:指病人在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带菌,为恢复期带菌;病后排菌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带菌。恢复期带菌一般不超过1周,持续4周以上者很少,慢性带菌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国外报导最长达10年,这种带菌通常是胆囊或胆道带菌;

(3)健康带菌者:指始终没有临床症状,而粪便中排出霍乱弧菌者。一般不超过1周,少数可达2周,带菌的频率和传染源接触程度有关。据调查,有病人的家庭密切接触者中,5-20%的人受感染,邻居接触者为0.3-0.4%,一般社会接触仅占0.02-1.3%,这些感染者当中有60-80%始终无症状。

各类带菌者流行病学意义的大小,与带菌者本人的职业、居住条件、卫生、文化水平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职业尤为重要。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llerae)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三大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它可以引起流行、爆发、大流行,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生活、生产、旅游、外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霍乱系急性肠道传染病。霍乱弧菌在通过胃到达小肠后,粘附于小肠粘膜表面,在肠腔的碱性环境中迅速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肠毒素)。肠毒素作用于小肠粘膜,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因此,重症霍乱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水样便、循环衰竭及酸中毒。霍乱的症状和体征一、 潜伏期绝大多数为1~2日,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5~6日二、 前驱期大多数病例起病急,无明显前驱期,仅少数患者起病较缓,于发病前1~2提可有头昏、疲倦、腹胀、轻度腹泻等前驱期症状。三、 泻吐期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胀感,个别可有阵发性绞痛。每日大便自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少数重型患者粪便从肛门可直流而出,无法计数。排便后一般有腹部轻快感。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即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血性)。大便镜检无脓细胞。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继为水样,与大便性质相仿。一般无发热,少数可有低热。儿童发热较成人多见。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2~3日不等。霍乱的诊断方法霍乱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病原学检查三个方面综合判断。但因腹泻病因复杂,特别是霍乱轻型病例症状和体征很不典型,不易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腹泻相区别,因而常以病原学检查为主要依据。霍乱的传染源有哪些? 1、病人:分为重型、中型、轻型,急性病人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菌。重、中型病人由于频繁的腹泄和呕吐极易污染周围环境,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但轻型病人由于及时就诊的少,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常不被发现。这些病人可带菌活动,广为传播,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更大。

2、带菌者:指无临床表现而粪便中排出霍乱弧菌的人,包括潜伏期菌、恢复期菌(病后带菌)健康带菌和慢性带菌。

(1)潜伏期带菌:指病人在出现症状之前于潜伏期内大便有排菌者;

(2)恢复期带菌和慢性带菌:指病人在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带菌,为恢复期带菌;病后排菌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带菌。恢复期带菌一般不超过1周,持续4周以上者很少,慢性带菌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国外报导最长达10年,这种带菌通常是胆囊或胆道带菌;

(3)健康带菌者:指始终没有临床症状,而粪便中排出霍乱弧菌者。一般不超过1周,少数可达2周,带菌的频率和传染源接触程度有关。据调查,有病人的家庭密切接触者中,5-20%的人受感染,邻居接触者为0.3-0.4%,一般社会接触仅占0.02-1.3%,这些感染者当中有60-80%始终无症状。

各类带菌者流行病学意义的大小,与带菌者本人的职业、居住条件、卫生、文化水平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职业尤为重要。

●霍乱

霍乱是由O1群和 O139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是我国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当今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在亚、非、欧、美、澳等发生的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的,给人类带耒巨大的灾难。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至今已波及五大洲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数在400万以上,目前尚无仃息的迹象。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的霍乱只在印度和孟加拉有少数病例报告。

1992年10月印度和孟加拉相继发生一种由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暴发和较大流行,这型霍乱随后在亚洲传播,至今已有印度、孟加拉、中国、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生O139霍乱病例,但O139霍乱的流行范围和报告病例数至今仍少于埃尔托霍乱。

一、病原

O1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培养和生化特性大致相同,自病人新分离的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稍弯曲的杆菌,无芽胞,菌体两端钝圆或稍平,一般长1.5~2.0微米,宽0.3~0.4微米。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长可达菌体长度的4~5倍,运动极为活泼。O1群霍乱弧菌无荚膜。 O139群霍乱弧菌有一层薄的荚膜。霍乱弧菌的营养要求简单,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属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为16~42℃,培养温度以37℃最为适宜。可繁殖的酸碱度(pH)为6.0~9.2,适宜的pH为7.2~7.4。O1群霍乱弧菌依菌体抗原的不同分成小川 (Ogawa)、稻叶(Inaba)和彦岛(Hikojima)三个血清型,三型均含有相同的群特异性抗原a。此外,小川型另含有b抗原因子和少量c抗原因子,稻叶型含有c抗原因子,彦岛型含有较大量的b、c抗原因子。O139群霍乱弧菌不再分血清型,但与O22、O155霍乱弧菌和O1群霍乱弧菌粗糙型有交叉抗原。埃尔托霍乱弧菌可分为流行株和非流行株,流行株可引起霍乱的流行和暴发,非流行株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腹泻病例。

二、临床表现

霍乱病程中,潜伏期可从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2日。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一般轻型多,重型少。轻型病例起病较缓,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度腹泻,极少数伴有呕吐,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带粘液或血性。一般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少数有腹部隐痛。中、重型患者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账感,个别可有阵发性绞痛。每日大便十数次或更多,一些重型患者粪便从肛门可直流而出,无法计数。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即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大便镜检无脓细胞。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继为水样。一般无发热,少数可有低热,儿童发热较成人多见。

三、诊断标准

(一)疑似霍乱诊断标准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

(二)确定诊断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凡有霍乱典型症状,粪便培养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临床诊断:具备 (二)中的2。

确诊病例:具备(二)中的1或3或4。

四、治疗原则

(一) 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二) 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

(三) 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

(四) 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物,至粪便培养检查转阴。

五、监测

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霍乱流行的重要手段,监测包括对人群的监测、对水源的监测及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与监测。

(一) 对腹泻病人的监测

霍乱是人类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中、重型病人粪便排出量大,含菌量多,其排出物对环境污染严重;轻型病人和带菌者难以被发现,其活动范围广,易通过其粪便污染环境、食物、水源,传播霍乱,所以加强对人群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和查出带菌者,对预防霍乱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肠道门诊是对人群监测的重要手段。

(二) 重点人群监测: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及防治工作的需要进行重点人群监测。重点人群主要指:1.密切接触者,如病家成员、聚餐暴发的同餐人员、病人陪伴者人等;2.一般接触者,如与病人可能有传播关系的同村、同单位及阳性水点周围人群等;3.可能与本次流行有关的重点职业人员,如饮食业人员、渔民、船民等;4.有追溯传染来源意义的上年的病人、带菌者和旧疫点人群。检测方法以粪便培养为主。

(三) 外环境监测:1.水源:为重要监测对象。疫点周围相关的水源、水产品码头、沟河盲端、下水道排放处、井水、塘水等是检查的重点。2.其他外环境:疫区及疫点的厕所、粪坑、苍蝇和可能被病人污染的物品、环境。

(四) 食品监测:病家食物,海、水产品,聚餐食物、生品、半生品以及市售熟肉、乳制品等均为抽查食物。

(五) 流行因素监测:1.病原体的菌型、毒力、药物敏感性;2.传染源及其他可能的保菌场所、病原体的越冬场所;3.自然地理、气象、水土理化性质;4.各地疫情的时间,人群流动情况;5.卫生水平和居民卫生习惯。

六、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要大力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免疫接种:目前尚无理想的、保护效果较好和保护持续时间较长的霍乱菌苗,因此不提倡使用过去沿用的霍乱疫苗用于霍乱的预防。

3. 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

4. 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包括餐厅、个体饮食店、摊等)、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理。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1. 隔离: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2. 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城镇于6 h内,农村于12 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卡。

3. 消毒: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随时消毒,当染菌者送隔离病房或治愈后进行终末消毒。

4. 检疫: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第一次采便应在服用抗菌药物前进行。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检疫。

5. 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可根据药敏试验情况和药物来源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2天。

(三)流行期措施:

1. 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

2. 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

3. 加强食品卫生法的执法力度,做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4. 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在发生流行时发动群众自觉停止一切宴请聚餐,发生吐、泻时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医。

5. 加强肠道门诊工作,作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对发现的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七.灾害影响:

当发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异常情况下,卫生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清洁,安全饮用水的供应中断,水源受到污染,生活垃圾清理困难,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状况恶化,从而有利于霍乱等急性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霍乱和其他急性肠道传染病常伴随各种灾害而发生流行,是对人们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一组传染病。

八.国际措施

加强入境旅游人员的监测和进口水产品及各种食品检验等国境卫生措施,对于防止霍乱的传入及在我国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