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谁?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王粲是汉魏时期的诗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

《七哀诗》是王粲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以及作者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憎恶。

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交代自己离开长安的原因和惨别的场面;第二层描写了两个典型画面,一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画面;一是“饥妇弃子于草间”的画面。并通过“饥妇弃子”这一典型事例来揭露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第三层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才高八斗---曹植

王 粲

(曹植是三曹之一,并非属于建安七子)

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方东树评之为 “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卷二)。他的诗对后世也颇有影响,钟嵘《诗品》说潘岳、张协、张华、刘琨、卢谌等著名诗人皆源出于他,连魏文帝曹丕也“颇有仲宣之体”。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

王 粲 (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大家,童年时得到蔡邕的赏识,被称为"有异才"。17岁时因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不得重用。后归附曹操,任承相掾,后转迁军谋祭酒,位至魏国侍中。其诗赋感时伤乱,激昂慷慨,情调悲凉。诗作如《七哀诗》,描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悲惨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登楼赋》抒写怀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沉痛,感情真挚感人,是古代抒情小赋的名篇。

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粲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