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二战苏军的T-34 /T-35/ T-60坦克?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呕血杰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发展计划的产物,最先的设计方案A-20型中型坦克于1937年11月完成设计。A-20坦克装备一门45mm火炮,最大特点是大倾角的防护装甲,但仍保留了БТ坦克的轮履结构。而后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改装76.2mm火炮的A-30型。科什金针对轮履方式所带来的生产复杂、不合实用的情况,彻底抛弃轮履方式,于1939年在哈尔科夫首先试制出A-32履带坦克,后改称T-32坦克。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种型号,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从1943年秋天开始,针对德国已经出现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

T-34/85基本数据

生产数量

18480辆(不包括战后生产)

长度/宽度

6.1m/3.00m

高度

2.72m

重量

32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V-2-34M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5km/h,越野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400km,越野249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载量

545升+27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76m

越壕宽度

2.5m

主要武器

ZiS-S-53 85mm坦克炮,54.6倍口径身管,备弹55-60发,仰角-5°~ +20°

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M机枪,备弹192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47/60°

60/40°

47/45°

20/90°

炮塔

75-90

75/30°

60/10°

20/90°

“三头六臂”的T-35坦克,是苏联最早的重型坦克,它的出现完全针对了“坦克应该是陆地巡洋舰”这种说法。1931年首辆T-35制造完成,并于1933年在哈尔科夫投入批量生产。在30年代,T-35的火力显的相当庞大,主炮塔装一门短身管的76.2mm炮,外加两个45mm炮塔和两个机枪炮塔,以及另外三挺机枪。操纵这么多武器,人少自然忙不过来,T-35的乘员也破天荒达到了11名。多炮塔的T-35的出现,曾震惊了各国坦克生产界,导致各国纷纷效仿。但T-35坦克的缺点是明显的,苏联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把T-35作为对红色苏联强大战车生产能力的证明。T-35坦克的产量包括改进型只有61辆。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初期,T-35坦克作为特种装备服役于预备役坦克团,参加了莫斯科战役,其庞大的体型倒把纳粹吓了一跳。但T-35实在是样子货,设计严重脱离战场实际,体型过于巨大但装甲过于薄弱(正面最大只有35mm),很容易就被德国坦克象猎犬一样撕碎。莫斯科战役后,T-35销声匿迹,也意味着多炮塔坦克的没落。目前幸存于世的T-35只有一辆,陈列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基本数据

生产数量

61

长度/宽度

9.72m/3.20m

高度

3.43m

重量

45吨

乘员数

11人

发动机

M-17M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30km/h,越野19km/h

最大行程

公路150km,越野7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607,越野1300

燃料载量

910升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2m

越障高度

1.19m

越壕宽度

4.6m

主要武器

76.2mm坦克炮,24倍(早期16倍)口径,备弹96发;仰角-5°~+25°

45mm(早期37mm)坦克炮两门,备弹220发

辅助武器

5 X 7.62mm DT机枪(两挺位于机枪炮塔内),备弹1000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35

25

20

11

炮塔

11-35

-

-

-

1941年11月,T-60轻型坦克由高尔基汽车制造厂投入生产,1941年底1942年初被改进成T-60A。T-60和T-60A的总产量为6022辆。T-60轻型坦克从1941年开始装备部队,主要装备侦察部队,也曾装备步兵部队用来直接支援步兵部队。

T-60坦克的主要变型车有M-8和M-13“卡秋莎”自行火箭炮以及57mm反坦克炮牵引车。

以下为这两种坦克的主要性能数据:

型号 T-60

战斗全重 6.4t

乘员 2人

车长 4.3m

车宽 2.46m

车高 1.89m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2/32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450/315 km

火力装备 20mm ShVAK

弹药 780发

装甲 7-35mm

好象已经很厉害了!!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