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存在的气体来源于吞入的空气;肠腔内产生的气体或从血液中弥散入肠腔的气体.
正常情况下,人们在进食和饮水时吞入少量气体(吞气症),但有些人在进食和其他场合,尤其是焦虑时,无意识地反复地吞咽气体.大部分被吞咽的气体会随后嗝出(嗳气),只有小部分进入小肠,进入肠道气体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体位的影响:食管将其内容物排空至胃后部,直立位时,气体升到胃内液体内容物上面,与胃食管连接处接触,易于被嗝出.当平卧位时,潴留在胃液下面的气体较易被推至十二指肠.过多流涎也可导致增加空气吞入,并可能与许多胃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不合适的牙托,其他疗法或任何原因引起的恶心有关.嗳气可能与抗酸药应用有关;因患者将溃疡症状的缓解归咎于打嗝而不是抗酸剂,故患者可能不断打嗝以减轻痛苦.
肠腔内气体产生可通过几种机制.细菌代谢可以产生大量的氢气(H2 ),甲烷(CH4 )和CO2 .几乎所有的H2 都是在结肠内由细菌对摄入的可发酵物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代谢所产生,所以在较长时间的禁食后或者在进餐后食物已经完全被小肠吸收时,氢气的量可以不计.其他了解很少的因素(如肠道菌群和动力的差异)也可与不同气体的产生有关.正常人群不能完全吸收某些普通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正常情况下,水果和蔬菜中未被消化的多糖也可产生过多的气体.
在摄入含有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某些水果和蔬菜(例如烹煮过的豆类)后和在吸收不良的患者中,会产生大量的H2 ,双糖酶缺乏症(绝大多数是乳糖不耐受)患者可将大量的双糖排入结肠,并发酵生成H2 (参见第30节),对结肠气体过多的病例,应考虑到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胰腺分泌不足和其他引起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的原因.
CH4 是由结肠内细菌对内源性物质进行代谢所产生的.CH4 的产生率仅在较小程度上受食物摄入的影响.有些人会不断排出大量CH4 ,其他人很少或无气体产生,多呈家族性,在婴儿期即可出现,并持续终身.
CO2 也可能由细菌代谢产生,但其更重要的一种来源是HCO- 3 与H+ 的反应,其中每1毫克当量HCO- 3 可释放22.4ml的CO2 .氢离子可内源性地来自胃内盐酸或者外源性地来自脂肪消化时释放的脂肪酸,而后者有时相当于数百毫克当量的氢离子.从理论上来讲,一次餐后可有多达4L的 CO2 被释放入十二指肠.在结肠内通过细菌对未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发酵而释放的酸性产物也可能与HCO- 3 发生反应并产生CO2 .虽然偶尔会出现腹胀,但是CO2 被迅速地吸收入血液可防止产生难以忍受的肠胀气.
气体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弥散方向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分压差.H2 ,CH4 和 CO2 的产生可减少肠腔中氮的分压,使之大大低于血液中的分压,这可解释在肠腔中有较多氮的原因.
气体可通过嗳气,从肠腔进入血液并最终从肺腔,经细菌代谢而经肛门排出(屁,放屁).
嗳 气(含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嗳气、十二指肠炎等病之出现嗳气者)
本病是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冒出声,其声沉长,不似呃逆声急短促的病症。多因脾胃虚弱,或胃有食滞而致的消化不良,浊气上逆所致。又称“噫”、“噫气”,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
内疗辨治
脾胃虚弱型嗳气
[病因] 多由素体虚弱,或病后失调,脾胃气虚,纳运失常,胃气不和所致。
[症状] 以嗳气断续,嗳声低弱,饮食不香为证候特征。伴有面色白或萎黄,呕泛清水,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补益脾胃。
[主方] 健脾丸加减。(索取此方)
肝胃不和型嗳气
[病因] 由于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嗳气频作,嗳声响亮,胸胁不适,胁肋隐痛为证候特征。伴有腹胀,恶心、欲吐,精神抑郁,常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主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索取此方)
宿食停滞型嗳气
[病因] 多由饮食不节,食滞胃脘,中焦气机受阻,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嗳气频作,嗳声闷浊,气味酸腐有臭为证候特征。伴有胸脘痞闷,饮食不香,大便有酸腐臭味,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方] 保和丸加减。(索取此方)
痰热内结型嗳气
[病因] 脾虚不运化水湿,聚湿生痰,热结于内所致。
[症状] 以嗳声频作而响亮,咳吐粘稠痰涎为证候特征。伴有口渴欲饮,恶心欲呕,口苦口干,或大便秘结,或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主方] 温胆汤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嗳气常见于胃病及脾胃薄弱的患者,中焦气滞,胸膈胀满,嗳出始舒,一般不作主证治疗,可于处方内酌加厚朴、陈皮、丁香、檀香、砂仁、藿香之类。如因脾阳虚弱,消化不良,食后嗳气频作,用健脾散。
嗳气多与矢气并见,大概气滞于胃则多上出,气滞于肠则多下泄,用药当加分别。
吴燕燕
嗳气,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常见证候。是患者将内郁之气嗳出,使气机得伸的一种病理过程。脾胃同居中州,脾以升为和,胃以降为顺,肝与脾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故嗳气的病变与肝、胃、脾等脏器有关。
嗳气病位在胃,严格地说是在脾胃,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气滞胃腑、胃气上逆。然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较多,诸如食滞不化,寒气客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使中焦升降失常,则发生嗳气之变。这些不同的病因中有虚证,也有实证,有寒证,亦有热证。寒热虚实之变当从病因、证候、嗳气的特征方面去鉴别。就病因病机而论,食滞、痰热肝郁为实,胃虚则属虚证。就嗳气而论,声高为实,声弱为虚。降逆是治疗胃气上逆的常规方法,但不是每个嗳气的病人都需要服用代赭石、旋复花之类。治疗取效的关键在于探求病因,从因而治,诸如消食、清热、疏肝、补胃等,解除致逆之因,则嗳气自除。
总之,嗳气是发生在脾胃而又与机体多脏器有关的一种病证。由于病机之异,病变涉及的脏器不同,故而临床上需根据病情的特点不同,酌情选用宣、通、平、降、健脾诸法。
“宣”能宣发肺气,以利腑气的通降,常用桔梗、杏仁。
“降”能顺和胃气,常用陈皮、半夏以恢复胃气的通降功能。
“通”能通腑导下,常用大黄、川朴等使腑通逆降。
“平”则平肝敛降,重用白芍,以制肝气横逆,使中焦升降自主。
“健脾”培中,恢复脾之运化功能,使升降协调,则诸证可除。
如有脾胃虚寒所致者,又当温中降逆,可选理中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