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庸”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认为人的行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才是最高的道德。南宋朱熹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四书集注》)。他所说的“不偏”,即不偏离封建主义秩序;“不易”即不改变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封建教条。

中庸是什么?就我以前的理解,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走中间道路。及至读了《中庸》一书,才发现以前的理解有问题,而且还不是小问题。

要理解中庸必须先要知道“中和”,因为“中和”其实就是中庸的本体。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就是说: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和社会法度,称为“和”。 就我的理解“中”、与“和”是指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简单的说就是内心要保持平静,言谈举止合情合理。下文(第二章)接着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能够时时刻刻以“中”的标准要求自己,而小人是违背中庸之道的,他们无所忌惮。由此可见,所谓“中庸”是离不开这个“中”字的,“中”就是核心,是指内心平静,喜怒哀乐的感情不表露出来。决不是程子所说的:“不偏之谓中。”(不偏于一方就是中)。诚然内“中”而外“和”做起事来,必定是有礼有节,不偏于一方,但若以“不偏不倚”来说明“中”,就犹如“刀是可以用来杀人的”,但却说成“杀人的就是刀”一样,以偏概全,实不足取!

再来看看这个“庸”字,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种解释:一是“平庸”,二是“用”。但无论是采用那种解释,都不应该是程子所云:“不易之谓庸。” (不改变常理就是庸),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造成理解上困惑。另外,不变对吗?值得商榷。本来“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法门,应该是有着广泛的适应性的,可是遇事不知应变,不懂得“与时俱进”的道理,是孔氏的原意吗?“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到是对这个庸字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儒家也称儒教,何谓教?《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儒家也是修道的。这就又来了问题了,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道教,是修道的,即老子所说的:先于天地而生的自然之道。那儒家修的是什么道呢?这二者之间是一回事吗?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儒”。孔子是鲁国人,鲁地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春秋时期周天子对于诸侯的统治地位虽然已经衰微,但周礼依然是盛行的,上至天王、诸侯、大夫,下至奴隶主、富贵人家,都讲究这一套,每有婚丧大事,就雇用一些人来举行礼的仪式。干这种营生的人就叫“儒”,孔子就是干这个的!

可见儒家所讲的“道”就是以讲求礼仪为根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知道这一点,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是:“发而皆中节”了,就是要合乎礼仪啊!那么怎样才能合乎礼仪呢?就要内心平静、神闲气定,喜怒哀乐不表露出来,以免影响行为产生偏差。也就是要“中”,而且是“时中”随时都要保持“中” 的状态。

到这我们就应该算是明白了,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以“中”为本,以“和”为外在表现形式,以“中和”为用的德行。绝不是什么“不偏不倚走中间道路”的学问!程子害人不浅!朱子害人不浅!!难怪自宋以后,国人,尤其是男人(因为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少,所以幸免于难。)都成了阴阳人,失了阳刚、失了豪气、失了血性!眼看着蒙古人打进来;满人打进来;八国联军打进来;小日本打进来,举国上下,一塌糊涂!!!也是自宋以后,再没出现过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凡是今人引以为荣的,都是早些时候的,或者不是汉人的。您说这怎能不叫人扼腕长叹!

对我而言,中庸就是用各种角度有了解一件事物,而事物的观点介于有和没有之间。就好像事物没有绝对的是,没有绝对的非;没有绝对的对,没有绝对的错。简单的说,就是客观。

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好,不惹事。

“过而不及”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