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6-09-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高考1977》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 “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高考1977》观后感

再过不久就要高考了,近期再一次观看了电影《高考1977》,电影拍得很好,演员的表演质朴而真挚,让我有很多感触。

一群在北大荒农场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下乡多年之后,终于在文革结束后,迎来了可以自由报名参加高考的权力。而在文革期间,只有那些“成分”是“红五类”的人,才有机会被公社或农场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读书,本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力,而在那个时代,却成为一种奢侈。

在那个一切以政治为中心的荒谬时代,书本被封起来,“读书无用”,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在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中,年轻人上山下乡,远离城市,他们的思维被完全禁锢。而那些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历史反革命”、“右派”,他们去住“牛棚”,接受 “劳动改造”,荒废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红卫兵”、“武斗”、“批林批孔”是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的名词。那个时代不知道造成了多少社会和家庭的悲剧。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而这一切,却真切地发生过。如果那二十多年不搞那些政治运动,今天的中国会比现在强盛得多。

小的时候,看过不少“伤痕文学”。这个名词,80后的人大概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类作品讲述的都是那个浑沌的时代留下来的伤痕记忆。不过看看今天的朝鲜,就可以想象那个动乱时代的中国。

我认识很多下过乡的中年人。有不少是“77级”,包括很多现在知名的专家。在77级,同学中小的10多岁,大的30多岁。当我问起他们当年那段蹉跎岁月,这些后来的成功人士大多一笑了之,甚至会回忆起当年在农村那些偷鸡摸狗的故事。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他们那样的幸运,有更多的中年人,当年就因为 “成分”问题上不了大学,而成为终身的遗憾。

在这里,祝愿全国上下参加高考的同学们能考出心中的成绩,进入梦想中的大学!!!

希望本文高考1977观后感能帮到你。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